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out (otherwhere), 信区: CA
标  题: 转贴给爱思考的同学(一)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Dec  9 22:44:26 2000), 转信

(转贴者注:这里虽然谈的是老师,但对我们学生也有很大启发,比较一下,我们
是怎么看书的?又是怎么思考的?当然老师有责任,但先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如何?


我的美国老师·大学篇
    (高歌,  12/6/00 7:36:59 AM)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版请在美国十年,基本完整地经历美国教育的全过
程的中国女孩高歌,将她的《赴美就学笔记》中涉及老师的内容浓缩成两篇,分为
“中学篇”和“大学篇”,这里是“大学篇”。

    “让时间不使这些事件褪色……”
   ──历史/政治课和汤普森教授

    “我是专门向你们说‘不’的人”

    在耶鲁大学“指导学习”项目的开学典礼上,几个教授发给学生们一张名单,
把120多个同学划入7个小讨论班。每门课分的讨论班都不同,这使学生们扩大了接
触面,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认识其他同学。每个星期还有3次在大教室的集中讲课。

   再看手上的班级名单,才知道汤普森教授原来就是我历史/政治课的负责教授
。她长得十分端庄,浑身上下透出严肃和稳重,一上来她就说:“我是这个学期的
教导主任,是专门向你们说‘不’的人。”
   汤普森教授的讨论课如她的人一样,简明、清晰、严谨、有序。第一个学期的
历史/政治课教纲是阅读和讨论古希腊与罗马的历史政治学家。汤普森教授要求每
个学生这个学期在班上都要做一次约10分钟的报告,带领大家讨论作品的要点。

   我分到的作家是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在学期最末才轮到我。

    汤普森教授在课上从不多讲,任我们自由讨论,只喜欢做引导性的提问,在
关键时刻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她提的问题大都十分犀利,总是能问到要害之处,把
我们同学之中的争论又推上一个新高度。在讨论我们暑假已经读完的希罗多德时,?
她提的第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到底算不算历史?他为什
么这么写?”因为希罗多德在对史实的描写中连带写了很多神话、传说或是那种在
现今历史学家看来根本不能算是历史的寓言故事,甚至有时候还添了些由作者自己
编造的、完全虚构的故事。
   他这个特点,我在暑假预习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但我当时没有特别在意:两
千多年前的古人,对史实的筛选和验证肯定比不上现代人严格。而且古人又比较迷
信,那些神话传说,他们说不定相信是真实发生过,才会当成史实写。但汤普森教
授向我们指出,书中有一些寓言性的故事完全就是希罗多德自己杜撰。他这样做是
为什么呢?是光骗他的读者吗?
    在班上讨论后,我才在汤普森教授引导下弄明白,希罗多德之所以把这么多非
“史实”放进他的“历史”中去,是因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与我们大为不
同,他不是像现今历史学家一样,集中写明某个事件及其原因,或是事件之间的联
系。他描写波斯战争,不光是描写战争本身,而要透视涵盖产生那种战争的文化,
要传达围绕着历时好几代的整个战争的神秘玄奥的气氛。对希罗多德来说,“历史”、
“神话”、“文学”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几个概念?

    “他为什么一定、非得、必须这样写”

   上久了汤普森教授的课,我逐渐觉出,她非常注重一部作品的表达形式,深信
研究与理解一部作品的形式就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她在课堂上最喜欢问的一句
话是:“作者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写这部作品?这种结构有
什么道理?”潜台词就是:作者为什么必须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这种形式与内容
有什么联系?内容怎样与形式结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比如,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汤普森教授就紧追不舍地连串提问,让我们
应接不暇:为什么柏拉图明明前一句话还在讲人性,而下一句话就突然讲起了城市
?为什么他要用城市来比喻人性,用政治来比喻道德?这样做有必要吗?还是作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写政治才是他的本意?为什么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10卷书的
第4卷才进入正题,比较完善地谈他对城市整体构造的看法。那柏拉图写前三卷书
,那看似无关紧要,甚至跟后面自相矛盾的内容做什么?
   自始至终,汤普森教授与我们纠缠的问题都是:这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意?“他
为什么一定、非得、必须这样写?”

    汤普森教授也极为重视深挖细找文字后面的微言大义,经常为了探究几句话的
一层又一层含意,一节课转眼就过去。我不由得感叹,这和我高中的学习多么不一
样!教室里那种对学习的认真紧张的气氛,师生们那种对经典名著的严肃虔诚的态
度,是我在高中时从来没有见过的。我还记得12年级时,每当陆卡思小姐试着分析
作品的文字结构时,那位虎背熊腰的橄榄球队员格莱格最喜欢讲的话:“你怎么知
道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万一他是无心写出来的呢?”而在耶鲁,在“指导学习”
中,每个人不言而喻的思考前提都是:这些思想家们这么说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们太聪明。谁知道呢,或许他们未必百分之百如此,但是我们必须这么
以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会认真地对待经典,认真地对待名著中让我们
惊讶不解的地方,而不会自我放纵,以“这大概是他的笔误”或者“这也许是偶然
的”而马虎搪塞过去。
    汤普森教授评判论文的标准十分严格。她要求学生一定要简明、扼要、有条理
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每篇论文一定要有中心论点,而且中心论点一定要在第一段内
,非常明确而且尽量详细地用一句话写出来,此后的每一段都要为证明此中心论点
而存在。如果有某一段与中心论点没有什么关系,“这一段就属于多余,应该删去
!”此外,每段也应该有每段的小中心论点,段落中其他句子都应该是用来证明小
中心论点。汤普森教授的口头禅就是:“一定要让文章有逻辑性。”
?   这些规矩,十分古板僵硬,刚开始我真不习惯:有必要如此吗?但后来我感到,
它为训练我在论证某一观点时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地推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日子久了,我也发现,汤普森教授尽管崇尚思路清晰,但她同样欣赏的是思想
的复杂性、创造性和语言的优雅精美。她最为称赞的论文,绝不是那种古板的八股
文,而是有着自己独特见解,而且将观点一一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文章,是将“形
式”和“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这样说来,她对她学生的标准,与她对名
著欣赏的标准是一样的。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63.24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