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ntrepreneur (啊吱啊咗),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接触2001诺奖得主Noyori的感想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n 14 22:50:12 2004), 站内信件

发信人: craig (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之我欲成魔),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接触2001诺奖得主Noyori的感想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Sun Jun 13 08:59:33 2004), 转信(ytht.net)



    作为一名从事有机化学的学生,我曾有幸主持过一次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
名古屋大学的Noyori教授与青年化学工作者的对话会。在这近距离的接触中,我亲眼目
睹了崇高。

    在问到为什么选择化学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life devotion) 时,Noyori说到:他小
时候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贫穷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想到化学是可以解决这
些难题的方法之一,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富强,所以选择了以化学为生。我们从他的
简历 (附在后面)可以得知,在1969年去哈佛大学,在E. J. Corey教授 (90年诺贝尔
化学奖得主)小组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后,Noyori选择立刻回到日本,建立自己的课
题组,从此开始他化学强国的梦想。

   这就是崇高,Noyori教授以为自己的祖国富强为己任!

   我也注意到,在一塌糊涂上,不时出现到统计美国名校录? 多少中国名校毕业生为研
究生的帖子,但是却从未看到,统计多少在美国名校毕业的学生回国奉献的数据。不要
埋怨国内环境不好,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与七十年代初的日本可以相比。
这就是差距,我们的很多人仅仅以自己的出人头地为目的。


    从本科读到现在的九年时间,我也注意到很多周围的人,曾经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豪

情,但是越是读书读到后来,目光就越是集中到自己能够弄个学生干部当当,如何评上

奖学金和保研,后来又是发表多少篇文章,能不能够联系一个好的出国地方,能不能够

混个好。。。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对于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我们能够做什么?特别是那些

出生贫穷落后闭塞的地区的学子,如果我们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希望自己能够跳离封闭落

后,那我们实在愧对自己脚下的黄土地,愧对故乡父老乡亲的期望,和朴素的祝福!



     整天想着自己,很多人并不快乐!愁考试,愁文章!愁毕业答辩!郁闷是一个广泛

流传的词语。可是,把我们个人的烦恼和我们民族,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比起来,这点

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把这些担忧,转化成如果不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我想也许我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会多很多,我们的痛苦很少很多。



     关心时事的同学可能注意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资源的日

渐匮乏,石油危机,电力短缺,水危机,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

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仅仅是声讨某些短视行为是不够的!
  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讲,如何把我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提高,同解决
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问题结合起来,才是我们的真正爱国之道!

   然而让我担忧的是:

    我在带低年级研究生的实验时,曾经非常震惊:包括有些毕业于国内顶尖名校的师
弟们,对于自己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解都很肤浅,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
上!我不敢相信他们的大学时光在哪里去了?相反,他们缺乏踏实虚心,深入研究的精
神,实验过程中能溜则溜。既想少付出,又想文章好,待遇好!简直是做梦!

    这样的状况能够代表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

    我更注意到,在一 可希背3 现毫无理性可言的仇日帖子,某些帖子移花接
木,编造故事就如同宣传“某某大法就是好”的垃圾邮件一样。特别是宣传抵制日货的
帖子甚嚣尘上。我不相信,抵制日货就能阻止日本富强!我更不相信,抵制日货就能让
中国腾飞!还有大量让人难过的帖子,如不少相互攻击彼此学校,以及逢中必反,逢共
必反等等。

     如今的一塌糊涂,已经不仅仅是北大人自己的一塌糊涂,更有大量的像我一样的外
来人员参与其中。但不管如何,到这里来的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们,
这些缺乏理性思考,连对自己同胞都不能宽容,尊重的话语。实在不应该是代表我们的
面貌。
面貌。

     学习前面提到的诺贝尔奖得主吧!少一些埋怨,多一份埋头苦干!少找客观原因,
多找自己的主观原因!从个人的小我,走向为中华之崛起的大同!


Brief CV of Professor Noyori.

Ryoji Noyori, born in Kobe, Japan, in 1938, was educated at
Kyoto University, became an Instructor in Professor Hitosi
Nozaki’s group in 1963,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same university in 1967. He was appointe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Nagoya University in 1968 and promoted to Professor in
1972. In 1969–1970, he spent a postdoctoral year at Harvard
with Professor E. J. Corey. His research has long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ased o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In 2001, he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with W. S. Knowles and K. B. Sharpless.





--

    一次在Hilbert的讨论班上,一个年轻人报告,其中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定理,

Hilbert说:“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wunderbaschon)的定理呀,是谁发现的?”

那个年轻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对Hilbert说:“是你.……”。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0.21.224.23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