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adeus (Mozart),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园林艺术浅说(余晓川)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n 16 14:46:15 2003), 站内信件

中国园林艺术浅说

■余晓川

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
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与美学理想的追求,以东方文化精神的独特
性与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瞩目。

我国最早见于史籍的园林形式是——囿、苑、台。“囿”或“苑”是蓄养禽兽
的场所。《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它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
狩猎的对象,同时又是统治者的生产基地。“囿”、“苑”范围广阔,在空地
上种植树木,经营果蔬,也开凿水池作灌溉之用,并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供
统治者休憩和观赏自然景色。这样,“囿”、“苑”作为一种园林之初始,就
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和格局。但是,它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供统治者的生活消
费,是一种物质的满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资料逐渐丰足,其娱游观赏的审美价值开始趋升。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其作用是通神和观察天象,是统治者对上天的膜拜与精神的寄托。传说中,尧、
舜、启曾经修筑高台。据史料记载,殷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
千尺,临望云雨”。到了周代,天子与诸侯也纷纷筑台,其中著名的有周文王
的灵台、周灵王的混昭之台、楚庄王的层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等等。登高通
神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筑台的初衷。有些高台上建置房屋,除通神之外可以登
高远眺,观赏风景流云,所以大多数的高台建在“苑”、“囿”之中。如殷纣
王所建的鹿台和沙丘苑台。苑和台共存,意味两者结合而构成了中国园林最初
的形式。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尤在统治阶层中更加风行。秦始皇就
曾多次派遣方士到东海三仙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在毫无结果的事实面前,只
有借园林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来满足他永恒的奢望。汉武帝时期
所建造的皇家园林,也是按方士所鼓吹的神仙之说在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池
中堆筑方丈、蓬莱、瀛洲三岛以摹拟东海仙境。这就是后来历代皇家园林的主
要模式“一池三山”的滥觞。此外,如像甘泉宫以及其它的一些园林也都弥
漫着一种求仙的神秘气氛,当时的园林建造是以生产、神通、狩猎、游憩合一
的综合体构成。

山川自然作为自觉的审美构成,始于汉末。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动乱,
战祸不已,生灵涂炭,士大夫阶层消极悲观,及时行乐,追求自我意识的完善,
“崇尚自然”的思想成为园林创作的主题。所谓崇尚自然,即否定人为,一切
保持自然状态。大自然山林环境正是这种没有人事纷扰的世外桃源,纯静的自
然状态成为了最高境界。造园目的从秦汉时期的综合性逐渐发展到以逃避现实、
游赏娱乐、完善自我为主题。

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谐调合一,从而取得了内
心的平静;另一方面又结合造园实践,探讨营造自然园林的诸多因素与方法论。
再现自然景观的审美意识,取代了过去那种对自然的神秘的畏惧心理。创造园
林手法也抛去原有那种简单的摹仿,而是有规律地概括自然风景的要素。写实
性自然风景园在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了。园林创作摹拟自然山水,“自然山川,
广土千里,结云万里。”所以当时园林创作以追求广阔为目的。如汉代袁广汉
所筑私家园林,据《西京杂记》载:“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
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
……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廓,行之,移咎不能遍也。”


西晋大官僚石崇建造的金谷园也是规模很大,据《金谷诗》序云:“有别庐在
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
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从文字记载看,当
时园林则是以摹拟自然界存在的景物为主,选择地点多为临河、略有起伏的自
然地形。皇家园林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园林创作已经从自然摹仿到美化自然,
用建筑点缀自然风景。这种园林只有建造在城郊和山野之中。以自然山水为主题
的园林创造,是园林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宋时期工商业发达,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经济空前繁荣,绘画、诗歌等方面
都达到高峰。园林艺术也是这样。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了功名利禄,由丘园
养素的乡村来到尘嚣缰锁的都邑城市,远离了自然山水。而大规模的写实自然
园,根本不可能存在于城市生活的狭小空间。士大夫为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
往之情,山水画、田园诗歌和城市园林的建造也就成为他们一种心理上的补充
和精神上的慰藉。

园林艺术创作如何盖天缩水、从形似到神似成为了园林向前突破和发展的动力。
以再造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园林观念进一步确立了。而园林创作这时并不是为了散
步、休息、绿化和美化环境,而是为了满足士大夫精神文化上更高层次的需求。
当时尊奉老子在社会上非常盛行。园林创作中吸收了这一古老的以“自我”为主
的思想,“乘物以游心”自然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愉悦。在创作中认为不应是“
拘以体物”的孤立的有限的表面现象,而是从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中表现出无形的
意境来,要“取之象外”。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渗透交融
、广博而精深的本质。

园林创作中所体现的这种思想尤为突出,它把有形的东西融汇到无形的思想意
境之中。“意境”的提出开拓了园林艺术的新趋势,中国园林艺术发生了质的
飞跃。

自然界的变化引起了人们不同的心境与情感。阴风淫雨,则满目萧索;春明景
和,则心旷神怡。自然本身并无喜忧,把人的感情生活与自然景物相联系,在
自然之中去体会,去发挥。这实际上就是“由物生情”、“情景交融”的孔子
的“比德”观。

在儒家看来,艺术所表现的感情,就是人心感于景物中产生出来的,不是与外
物无关的主观自发的东西。情与景成为园林创作的重要范畴。景与情是内在统
一的,情由物生,景从情来,情景交融在唐宋时期的园林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处理感情与景物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这种交融,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园林艺术从单纯的摹仿自然,开始追求“意境”的创造。唐代大诗人王维建造
的“辋川别业”就是这一时期写意园林园的代表之一。《辋川集》记录了二十
个景区,大多数的景区王维都参与规划、整理。园中有山、岭、岗、坞、湖、
溪、泉、濑、滩及茂密的植被,看来总体上是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侧重点刻
划。园中建筑物并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中尤重诗情画意,如“临湖
亭”建在欹湖岸边,凭栏可观赏开阔的湖面水景。王维诗云:“轻舸迎上客,
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创作者把“迎客”、“饮酒”等生
活琐事和有客来访的心情融汇到园中,与知音对饮心情舒悦所以风景自然明媚。
这便是情景交融,有情有景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又如“栾家濑”一景;这是一
段因水流湍急而形成平濑水景的河道。王维有诗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
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诗人用此景寓于自己晚年对名利的淡薄之情。
不同的心情对园林风景有着不同认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把诗、画情趣与
园林山水景物融汇一起,因画成景,以诗入园,通过水山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
想活动。

宋代皇家园林“艮岳”是以山水而“放情适情,游心赏玩”。园中东半部以山
为主,西半部以为水为主,建筑物穿插其中,成“左山右水”的格局。园中的
主峰名曰“寿山”,它是用土筑成,表面上用从南方运来的太湖石堆叠而成,
大体轮廓仿杭州凤凰山,是全园最高点,上建介亭。上山“蹬道盘纡萦曲,扪
石而上,既而山绝路隔,继之以木栈,倚石排空,周环曲折,有蜀道之难”。
园中以雁池最大,“池水清涟漪,凫鹰浮泳其面,栖息石间,不可胜计”。
“艮岳”可称得起是一座山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人
工自然园林。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
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它是古典写意自然园林的代表作。写意性自然园的
形成与发展从本质上标志着中国园林步入了真正成熟的阶段。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
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
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
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
、“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
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
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自然风景以山、水地
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
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
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

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
园林正是以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
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
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
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
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被全世界所共认为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
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
瑰丽事业。



--
People make a mistake who think that my art has come easily to me.
Nobody has devoted so much time and thought to composition as I. There
is not a famous master whose music I have not studied over and over.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