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孩子), 信区: Art
标  题: 英雄虎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做客《艺术人生》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Oct  9 17:38:49 2003), 站内信件

英雄虎胆――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做客《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09日 10:13





  在这样一个造星的年代,有些人成为了我们的偶像。电子传媒和杂志、报纸疯
狂地印制着他们的时装秀和大头照,加深着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对于他们的作品我
们却渐渐模糊甚至瞬间淡忘。后现代主义崇尚这样的无序和疯狂。

  将历史向前推移几十年,那是革命英雄主义盛行的年代。没有电子传媒,没有
疯狂的造星运动,于是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影星的面容模糊,清晰的只是他们的电
影,角色的魅力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于洋便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因此,当白发苍苍
的老人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被感动了,感动于他身后几十部曾经鼓励我们坚持革
命,奋勇向前,让我们热血沸腾的革命电影;感动于生命轮转,无情地将我们心中
的英雄霜染成了白发老人;更感动于他让我们追忆起了那个时代和那些人。

  于是,也明白了许多观众的心愿。之所以更期待年长者做客我们的节目,是在
寻找关于时代的集体记忆。

  给老人的一个惊喜

  或许,歌曲是最能打动人的。朱军早早地上场,和观众一遍一遍地练着大合唱
,歌名是1980年于洋老师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中的主题曲《驼
铃》。歌曲悠扬动听,观众唱得认真动情,演播室顿时笼罩在了电影的情绪中。很
久没有现场感受这么多人唱这样的歌曲了,被感动了。于洋老师还在场边等候,对
于现场的演唱排练,所有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反映,只有他在鼓掌。作为一个观众
他在表示对表演者的尊重,另一方面能感觉到的是他很感动。上场了,在这样的歌
声中上场了,他说“岁月无情,人有情,感谢观众的歌声。”





  银幕中的英雄

  1947年,于洋主演了影片《留下他打老蒋》,在之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于洋
在近30部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中以英雄居多。他以自
己刚健的自然气质,富有激情的表演,将人物塑造的丰满光彩,至今依然留在观众
的心中。也由此,于洋以正面英雄的名义,当之无愧地被评为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


  电影排行榜

  为了重温老电影的精彩片断,也为了再一次体味于洋老师创造的人物形象的魅
力,我们特意制作了观众最喜爱的于洋电影的排行榜和印象最深的电影片断的排行
榜。主持人问及对于这样的排列是否满意,于洋老师说:“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
演员,每一个创作者,他对于他自己的作品永远不会满足。电影永远是一门遗憾的
艺术,今天看来有很多的遗憾。”

  在瞬间回顾历史,回顾自己一生创作的角色,于洋老师说自己的心情可能有所
不同。年华渐逝,银幕上依旧鲜活的搭档有许多都已作古,年老了最害怕的是自己
身边的人纷纷离去,自己即便是幸运地健康地活着,也只是在面对残酷和体味孤独


  对于观众的排列,于洋说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只是,角色的魅力不等同
于个人的魅力:“这些人物可能给大家留下了一点印象,我想这不是我于洋个人的
,是编导者他们在塑造这种形象,我是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在银幕上给大家的感觉
,常常是一个很英雄的人物,但我本人并不是这样,所以给大家印象是电影里的形
象和印象,大家接触我以后,可能是另外一个印象。”

  那个年代的明星

  在那个革命即为时尚,英雄即为明星的年代,无论生活中是否是另一个于洋,
银幕上的英雄成为了明星。那时候的于洋很红,电影院挂着大广告牌,左边是《英
雄虎胆》,右边是《青春之歌》,都是于洋的大头像。过两天再换上《矿灯》和《
水上春秋》,还是于洋的宣传照。

  《英雄虎胆》中于洋饰演侦察兵曾泰,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演技炉火
纯青,倾倒了无数观众。信件雪片一样飞来,其中一半是女影迷的求爱信。面对姑
娘们的爱慕和青睐,于洋在思想上刮过心动的小旋风,但是最令他欣慰的还是和如
今老伴的这段相濡以沫的恋情。

  对于观众的喜爱,于洋除了以更加优秀的作品相送外,作为回报的还有自己的
一片热情。为此,观众中也多了许多于洋的朋友。录制现场许多这样的朋友虽然年
岁已高,疾病缠身,行动不便,有些还需要拐杖的支撑,但是他们还是来了,与于
洋亲切地打着招呼。有一位年迈的观众看了226次《英雄虎胆》,台词倒背如流,
孙女在自己的影响下也看了45遍这部电影。几十年如一日地追随着自己的偶像,看
着他慢慢成熟,这也是一种幸福。

  英雄背后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和其他影星不同的是,于洋的角色以英雄居多,而
且英雄人物的性格也不完全相同。但是无论怎样,在观众的眼里于洋就是那些英雄
人物。事实上,角色的创作完全是革命和生活中的经验积累的结果。和影片中的英
雄一样,于洋经历了那样一个个角色:侦察员、八路军、部队文化教员、土地改革
的积极参与者等等。

  母亲

  没有对于父亲的形象记忆和概念,从未见过父亲的于洋在年少的时候只能随着
母亲到处流浪。从山东到东北,吃着百家饭,穿着和尚救济的衣服,与母亲相依为
命。

  12岁于洋作为“童星”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那是日本人拍摄的反映流浪
儿的故事。报酬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丰厚的,于洋说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用
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双袜子。“母亲太伟大了,为了让我上学,每天在那儿卖烟卷
、大饼子,给人家洗衣服,缝衣服,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了,挣一点钱我首先想到的
是妈妈。”

  于洋的孝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甚至以是否孝顺作为标准结交朋友。母亲曾
经期待着能像年轻人一样穿上好看的裙子,于洋认为有些不合体统,坚决拒绝。母
亲去了,没有穿过裙子,于洋说拒绝了她的愿望的实现,自己将永远地愧疚。

  在所经历的人生角色中,于洋说参加革命是最重要的经历。他和老伴都把党亲
切地叫做“母亲”。他说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在革命和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即便
他曾经有过错误的决定,也依然不能割舍这样的感情。党是自己最初解决温饱的衣
食父母,是之后给予自己人生信仰和追求的指明灯,他也在不断的胜利中奠定自己
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的国家现在在世界上能够这么伟大的站立在那里,
这一点我经常为此激动。因为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家的时候,我知道做亡国奴
的滋味。所以今天我们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做着主人,是这么的光荣,这么的
伟大。为此我常常感觉到做一个中国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
一个暴风的历史,就是一个血泪的历史,胜利的历史,所以我很爱今天的社会。虽
然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但是我依然热爱它,热爱我们这个民族。”

  《英雄虎胆》中的伦巴

  《英雄虎胆》是于洋投入最多的一部戏,侦察兵的经历让于洋有足够的能力饰
演深入虎穴的曾泰,但是更让观众惊讶的是影片中曾泰熟练自如的伦巴舞。当时,
无论什么样难度的演出都没有替身,所有的演出都得靠自己。为了拍摄,于洋学过
游泳,还达到了三级运动员的标准。跳舞也完全是现炒现卖的,为此还专门请教了
一位香港人。于洋说自己可能是天资笨拙,王晓棠已经跳的纯熟的时候,自己还在
琢磨动作要领。但是,学会了,一辈子都还记得。

  现场音乐起,掌声起,老爷子重新操持起了自己的伦巴,依旧像模像样,我们
感觉到了老人的可爱和青春不改的心态。

 生活中的硬汉

  于洋属马,他形容自己的性格就像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他是山东人,他说水
泊凉山的草莽英雄也在无形中向自己灌输着侠义精神,“我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的个
人英雄主义做思想的斗争。”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有一系列的故事可以佐证。

  鲁莽――机枪射牛

  1949年的春天,于洋主演了电影《中华儿女》,影片的外景地在东北的农村。
东北的农村夜间经常有狗熊之类的动物出没,为了给老乡除害,也为了给摄制组改
善生活,于洋和同事商量决定把除掉狗熊。子弹和枪支都是随身带的,因为全国刚
刚解放,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因此荷枪实弹、提高警惕都是当时的必要。夜里,有
动静了,两人迅速地起床,趴在窗户上,朝着黑影子的地方啪啪就是几枪,确定狗
熊死了,上前才发现打中的是老乡的牛。大家有牛肉吃了,于洋和李百万怎么也吃
不下。接着是于洋担任的演员组长被撤,支委被撤。他说年轻人的冒失受到了惩罚


  冒险――鸡西麻山剿匪记

  1946年,16岁的于洋被派到牡丹江林口县搞了七八个月的土地改革。有人报告
说几个土匪在山里面,是不是采取行动。受到当时热映的电影《林海雪原》的影响
,于洋和几个年轻人化了装,带着大帽子没有向上请示就上了路,去捉土匪。战略
部署是临时决定的,于洋自告奋勇作为突击手,先深入虎穴,一旦他的信号发出,
埋伏在周围的战友就立刻射击将土匪制服。一脚踢开了门,发现人已经逃走,只剩
下苞米和牛肉,土匪没捉到,反而美美地吃了一顿。

  英雄没有做成,自然受到了处分。领导把这样的行动定性为冒险行为,惩罚是
难免的事情。

  好胜――摔断对手肋骨

  在侦查连的时候,于洋练就了一副好身手,学会了擒拿搏斗。跟一般的武术不
一样,于洋说他们的功夫就是不打则已,一打是肯定要致命。这样的好身手加上年
轻气盛,又一次让于洋犯了错误。

  那是在拍摄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桥》的时候,哈尔滨的冬天极冷,拍摄间隙
朝鲜同志总是喜欢用摔跤来活动一下筋骨。连续摔倒了三四个对手,于洋很是不服
,决定亲自与他搏斗。一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光靠死劲没用,于洋利用对方向
前推自己的当时,出脚勾住对方,对方一下子摔了下去,不巧的是摔到了板凳上。
半天没有爬起来,过去一看,脸色苍白,赶紧送医院,确定肋骨摔断了三根。

  又被免职了,青年团的支部书记、俱乐部主任全部抹掉。此番于洋极度地自责
和消沉。每个月的两块五毛钱津贴再也舍不得干别的,省下来买点花生、水果隔三
岔五地去医院看望摔断肋骨的朝鲜战友。

  侠义――儿时拜把子

  所有的这些年轻好胜和鲁莽冒失都被于洋归根于自己生于山东。凉山好汉的英
雄气概无形中铸就了自己的侠义精神。于是,七八岁的于洋就懂得在离家不远的狐
仙堂和几个小友拜把子,约定同甘共苦。有酒大家尝,有肉一起吃,于洋把母亲省
吃俭用换来的几块过年的冻肉分给了小哥们。母亲发现肉少了,于洋撒谎说是不是
被狐仙堂的狐仙叼走了。孩子撒的谎总是一下子被大人识破,半夜母亲掀开了被窝
,给了自己一顿痛打。自此,再也不敢撒谎。

  打抱不平――老年抓小偷

  其实,这样的侠义精神不仅仅是年轻气盛的结果,即便是如今上了年纪的于洋
也总是期待着在大街上抓到几个小偷。没有小偷抓,碰到两个人在吵架,于洋也要
掺和进去,充当调解评理的角色,且每每都站在弱者一方,打抱不平。

  小偷还要抓,闲事还要管,只是经过了数次的“失手”之后,于洋学会了在个
人英雄主义萌发和冲动的时候给自己这匹马戴上嚼子,勒紧缰绳。但是,总是特别
难受。

  一起慢慢变老的浪漫

  1950年,在电影《卫家保国》中,于洋遇到了聪明漂亮的蒙古族演员德勒格尔
玛,也就是现在的夫人杨静。他们刚刚度过50年的金婚。50年来,他们相濡以沫,
同甘共苦。

  围巾维系的爱情

  在《卫国保家》的拍摄中,为了体验生活,两个人和剧组在农村待了很长时间
,为了培养剧中人物的感情,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由于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个性
,两人很快就产生了火花。于洋说,不知道算不算一见钟情,也不明白什么叫做恋
爱,只是感觉挺舒服。其实,即便是喜欢也是不敢外露的,因为那是革命的年代。


  戏拍完了,再一次见面是两年之后的1952年的冬天,在茫茫雪地,大胆而又热
烈的杨静一下把胳膊挎在了于洋的臂膀上,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动作让于洋彻底心
动,爱意融融。其实,于洋也早有准备,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俄罗斯产的兔毛围巾给
杨静戴上。杨静老师至今依然珍藏着这条围巾,把它视为无价宝。现场,老人带来
了这条围巾,让我们见证了初恋的温馨。

  经过了三年的恋爱,1953年,于洋和杨静结婚了。大喜的日子定在了7月1

  日。

  之后,每每于洋老师出差都必定给老伴买来一条围巾,杨静说虽然钱不多,但
是体现出了于洋的细心。于洋坚决反对老伴的说法,他拍了拍老伴,煞是认真地说
自己买的围巾并不便宜,比如老伴现场戴的是正宗的法国货,在大连服装节买的,
800的原价,自己花了400元买下。他提醒老伴不光有围巾,还有别的。杨静赶紧补
充说自己的衣服也全是于洋买的。于洋老师的细心让我们感动,杨静老师的幸福让
我们羡慕。

  一个山东人和一个蒙古人的结合

  于洋是山东人,杨静是蒙古人,两个人真的对上了,都是倔脾气。虽然性格都
是刚烈的一类,时不时会发生口角,动动拳脚,但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于洋说
有时候也很有乐趣。

  杨静说,于洋虽是山东大汉,但是生活上却很细致。家里熨衣服、擦皮鞋都是
他的事情,每每出差,收拾箱子、衣服也都是自己打理,且有条不紊。

  于洋说老伴虽然不会很多细致的活儿,但是有很多优点,比如会吃手抓肉,会
骑马,都是许多女子不会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她很独立。有一年收拾箱子,于洋
爬上凳子取柜子上的箱子,老伴在底下接着,一失手,没接住,只见老伴扭头就出
去,骑着车子就往医院跑。于洋赶紧追上去,不知道怎么回事。到了医院,老伴已
经平安无事了,若无其事地说刚才鼻子被砸掉了,医生已经给安上了。老伴就是这
样的独立和奔放。

  火柴盒的故事

  文革中,两人分别遭受了审查和批判,在劳改队里虽然近在咫尺,却没有交流
的机会。作为夫妻,这样的分离等于煎熬,两人只能通过火柴盒传递情感。在那样
的环境中,他们逼迫杨静交待一些人的所谓的罪行,只有这样才能换取于洋的解脱
和事业上的畅通。于洋通过火柴盒交待杨静,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放弃了信
念去撒谎。在良心与爱情的无法调和的痛苦中,杨静想到了离婚甚至死亡。

  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杨静来到了干校的大堤上准备往下跳,回头看到了于洋奋
力挖土的身影,杨静责问自己为什么会想到死亡。于洋在奋力地挣脱,自己有什么
理由放弃生命与他决绝。杨静说,老伴在关键的时刻给了自己生命的力量。

  一切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不了了之,而于洋夫妇却在苦难中再一次感受到了
对方的真诚,加深了感情。

  “我是他的老秘”

  说到如今的角色,杨静说自己是于洋的“老秘”,也就是“后勤部长”。杨静
曾经是于洋同时代的当红明星,十年的苦难经历对于一个女演员的事业是一个致命
的打击。之后养育孩子诸多的家庭琐事随之而来,直到退休之后,杨静彻底地做了
家庭主妇。用心服务于老伴,杨静说是无怨无悔的事情,“我这一生能够跟于洋共
同走过了50年,我很知足。一个女同志,在任何年代,能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丈夫
,并且能真心诚意的跟他生活一辈子,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尤其我越困难他越对我
好,平常不怎么拿你当回事,但是真正一遇到困难,当仁不让,绝对的保护。所以
我觉得,我也宁愿为他挺身而出,我都宁愿为他去牺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这么
50年大家交来的心,一个蒙古,一个老山东,一个真诚两颗驰骋的心,我尽管事业
没有登到高峰,但我没有荒废掉,我离休以后,画画写书,挺好的。”





  与儿女的沟通

  女儿远在海外,平日的联系只能依靠越洋电话。虽然女儿总是在电话中叮咛父
亲少吃肉,多运动,少发脾气和母亲相亲相爱,但是老人们依旧没有满堂儿孙绕膝
爬行的欣慰。

  儿子是当前国内较为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于晓阳,与儿子的隔膜,于洋承认是代
沟造成,更重要的原因是性格的抵触。父子都是倔强的性格,各自都想把对方纳入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轨道,每每说上几句就会崩掉。儿子说,既然无法勾通只能给老
人物质上的满足,父亲爱马,就给他买了满屋子各式各样、各种质地的马。让他们
衣食无忧,尽情享受晚年的幸福。杨静说,之所以如此的难以勾通是因为于洋没有
过父亲作为榜样,也基本没有在儿女幼小的时候给他们过多的体贴和关心,更多的
时间在为了工作忙忙碌碌。一旦停下来发现了他们的错误,就会止不住地纠正。文
革中长大的孩子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叛逆。于是,结果就是互不相容。

  其实,父子之间还是深爱着对方。一次争吵之后于晓阳走到眼镜店门口,为他
买了一副新眼镜。借我们节目送上了这份久久未送的礼物。带上眼镜,于洋的眼眶
有泪水在闪动。迟暮之年,有什么所求呢?只渴望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我们做儿
女的不要像那则公益广告,让老人面对着精心准备的一桌子饭菜,对着现代化的家
庭影院,品位孤独。

  10月10日中央三套21:15

  文:赵凡 周敏

(编辑:凌微来源:CCTV.com)

--
    _|          _|                         _|
    _|          _|   _|    _|   _|_|_|_|   _|_|_|       _|_|
    _|    _|    _|   _|    _|       _|     _|    _|   _|_|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_|   _|_|_|_|   _|    _|     _|_|_|
                           ——听说那个孩子不会跳舞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9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