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y (等待), 信区: Art
标  题: 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17 12:02:30 2002), 站内信件

本文点击次数:706

--田颖拓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如同人类本身从猿走出一样,艺术与科学从一开始也是一个出发点,只是当我
们越走越远的时候,才把它们分开。这一分开,就是几千年。这期间,对立,统一
;统一,对立,始终在矛盾中相处。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认清艺术与科学的内在
关系,这就是共同借鉴、融合、促进、发展。

● 文明需要分科,进步需要学科交叉

  我们来看一下知识系统自身的演化过程。大凡每一个从原始社会走过来的民族
,在其文明发展的初期,都经历过一个卜筮文化的阶段。所谓卜筮文化,也可以说
是巫术。在远古时期,巫术、宗教与政权是不分的;巫术与科学、艺术、哲学也是
不分的。最大的巫觋就是最高的军事首领,拥有最高的权力,在领受了“天命”後
就是天子,就是帝王。代表这个文化的最早的“职业知识分子”就是巫师和术士,
他们并无艺术家与科学家之分,更无画家、音乐家和物理学家、数学家之分。《尚
书》记载,商周时代,或者更早些时候,中央和诸侯国中,就设有专司观察和预测
天文、地理及人事吉凶的官吏,他们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但又从事着科学家的工作
。“明堂”就是在宫廷中观测天地变化的官;“羲和”是在四方观察自然变化的官
;“史官”掌图书和记录;“宗师”、“太卜”则用各种方术进行预测。如果是在
今天,当算在科学家的行列,细分又可以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建筑师
等等。但是先民没有继续细化,所以不继续细化,是因为那时还不需要。后来继续
发展,就需要了,于是就开始进行知识系统的细化。

  古人对知识系统的分类,首先是六艺。当时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而不是后来所指的六经。六艺的形成当在孔子之前,孔子对学问又有一套分法
,所谓“诗书礼乐”、“文行忠信”;所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南北朝时,
国家教育有所谓四学:儒、玄、史、文。到了唐代,国家教育又增添了四科,即算
学、律学、医学、书学。其中算学、医学,相当于今天的数学、医学,属自然科学
类。律学,则是研究刑法、律令的,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法学。书学,则是古代六艺
之一的恢复。宋代大体沿用了这个分科。其中“律学”明确为“六学”之一,在国
家考试中属于“明法科”。

  从隋代开始,中国有了科举制度,知识系统的细化就更加固定。隋朝开始设立
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后来隋炀帝又增设进士科。到了唐代,于进士科外,复
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宋代划分科目则有进士、
诸科、武举。而进士一科最为重要。宋神宗时又改诸科为经义和诗赋取士。明清时
大体沿袭唐宋旧制,略有变通。如明代增加骑、射二科。而由于《四书》地位提高
,考试科目中也增加了《四书》类等等。到了近代,我们讲科学,就更加提倡分科
治学了。中国知识系统的分科,不仅有文史政法,还有医算。现代科学中的物理学
、化学等,在古代也有与之相对应的分科,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这就是古代划分知识系统的基本历史,可见古人对知识系统的划分,是随社会
发展和需要而变化的。这种划分有时与西方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建筑学,我们就一
直把他归入工科类。虽然我们常常谈建筑艺术,甚或一直以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园
林艺术独步世界而自豪,但强化的仍然是建筑技术大于建筑艺术。

  但是,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面是新知识层出不穷,一面是学科交叉越来
越广泛。譬如一个环境科学就与多少学科交叉,你还能分得过来吗?于是,我们还
是要随社会发展和需要而变化,重新整合知识系统。文明曾经使人类的知识系统细
化,进步又要求人类将知识交叉融合。这就是知识历史,是几千年知识演化的文明
史。

● 科学向艺术招手,艺术向科学回眸

  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时,中国的艺术界发生了三次重大的事件。第一次是在
1993年,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与著名画家黄胄联手,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主持召开首届
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同时举办科学与艺术绘画展。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
博士提出了“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著名论述,在艺术与科学界都引起
了不小的反响。李政道与国内几位国画大师,李可染、黄胄、吴作人等合作,将一
些深奥的科学理论通过艺术家之笔,用象征性的形象表达出来,创造了艺术与科学
融合的范例。

  第二次是在1999年11月,中国著名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在艺术
和理工科院校,以及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两校合并是在艺术与科学关系讨论
正酣的时候,表明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明确态度。这种合并前途究竟如何,是貌合
神离,各行其道;还是捆绑夫妻,各自掣肘;还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只能由
实践去检验,不必急于做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艺术教育方
向,必将对艺术与设计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次是在2001年5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请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和著名画家吴
冠中教授主持,在北京举行了“科学与艺术作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通过
这次活动,将国际上有关科学与艺术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同时也
将中国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和最新学术成果推向世界,为中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走
向复合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开辟一条探索之路。李政道重申“科学与艺术是
一个硬币的两面”;吴冠中则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两位主持人都为会展提供了艺术作品,李政道的作品是《物之道》;吴冠中的作
品是《生之欲》,两件雕塑从创意到材料应用,似乎都在说明着艺术与科学相互渗
透这个主题。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也发出了“创新是科学与艺术的生命
力;真善美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追求”的呼声。

  这三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巧合和偶然,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规
律。这种必然规律就是,艺术与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各自都开始寻找自己的
本源。正如我们人类在探索未来的同时,也在回头穷究自己的本源。寻找本源就是
一种回归,只不过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哲学家说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这种“
螺旋式发展”就是一种回归,即每一次螺旋式的运动,都是在更高层次上做一次回
归式的跃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描绘的社会发展进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螺
旋式回归运动。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最终的社会形态,就是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原始
社会,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将是更高级的丰富多彩。
艺术与科学,仍然是一种事物,它们也必然会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 艺术与科学具有一般事物同一性的特征

  李政道博士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博士是世界上很有
影响的物理学家,他虽然受教于美国,从业于西方,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常常有独到之处。他与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都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的精髓——易学文化和老庄道家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深入的研究。李
政道和杨振宁两位物理学家,曾经从《易经》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
“李一杨假说”——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这一重大
发现使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是在用中国圣贤的哲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
研究,在未知的科学领域里进行探索,并且取得了成功。所以,他们很容易地把发
展着的事物和运动着的物体,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所以,李政道博士才
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
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获取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它们所面对的都是这
个物质的世界。所要发现和创造的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可以是什么?
所不同的是,艺术是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来描绘这个世界,多的是情感;科学是用逻
辑思维的语言来描绘这个世界,多的是理性。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一个,即这个物
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李政道博士所说的“不可分割性”,意义就在于此。艺术与科
学都具有一般事物的属性,又具有各自的特殊属性的。它们共处一个统一体,相互
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对立统一是它们的本质特征。 dolcn.com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事物的统一性作了解释,他说:“同一性、统一
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
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
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
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毛
泽东说,没有彼,就没有此,“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的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
,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
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
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 艺术与科学的同一性使世界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现象,也不是源于人
类社会,而是源于大自然。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说:大
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所有图形按一定比例关系排列和组合,
最容易产生美感,三角形、圆形、方形和流线型等,各有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如
圆具有很高的对称性,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
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但是,这种美感又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直升
飞机在空中飞行,象雄鹰在空中盘旋,十分的美丽,但是,能够使它在空中美丽盘
旋的两组叶轮圆,则必须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否则直升飞机就不会在空中
盘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则构成的。一片树叶在对称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
,正是这种有韵律的组合,才使我们对花草树木格外偏爱;人以眉宇间的中线垂直
延伸,可以相当精确地分成左右两半均等的对称体,这种对称使人类更加健美。但
它们又不能绝对对称,如果人体有两个头,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对称中的不对
称才有艺术韵味。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描绘了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人首蛇身的神
奇艺术造型,这是古人的科学审美观。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只有阴而
没有阳,或者只有阳而没有阴,那不但这画像失去了艺术的魅力,整个世界都会暗
淡无光。

  无论是宏观的宇宙和海洋,还是微观的粒子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本身
都蕴含着自然美。分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多彩的光谱;电子显微镜及原子显微镜
使人类可以看到细胞、分子和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结构和表面的神奇图画;遥感微
波和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可以获得多姿多彩的地球全息图像;哈勃望远镜已经拍摄
到火星和银河系前所未有的图像等等,所以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不断发展的
科学所揭示与发现的自然美。

  大自然的确蕴含着美,艺术家也的确千方百计捕捉这美的艺术。瑞典摄影家尼
尔森·伦纳特拍摄《生命的起源》,记录了女性卵子受精、培育胚胎的过程,让我
们真正看到了生命孕育的过程,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使我们从感情、形象
上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埃杰特·哈罗尔德·E拍摄的《牛奶滴出的花冠》,清晰
地展示了奶水下滴时溅起的奶花,图案化的圆型奶花,犹如庄重典雅的皇冠,但它
却是自然的生成。当我们欣赏这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会像科学家那样去琢磨流体的
运动轨迹和力学原理,只感到它如同精巧的工艺品一样美丽。

  生命也是美丽的,但是诞生生命的过程却是艰辛的,甚至是十分残酷的。生物
学家发现,某些昆虫有“性食同类”(SEXUAL CANNIBALISM)的生物现象,即在交
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螳螂杀夫”就是此类现象的
典型代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
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据生物
学家研究结果,“性食同类”是为了繁衍后代。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
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法国著名博物学家、文
学家法布尔(1823-1914)认真观察了这一残酷和恐怖的全部详细过程,并把它记
录在《昆虫记》里面。也许这种“性食同类”的现象并不是美丽的,但它却是此种
生物延续生命的必然手段。生物学家在观察它们“性食同类”的时候,也许产生过
厌恶之心、怜悯之心,但他还是忠实的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科学。在科学家的发
现里,并不一定总是美的艺术。

  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在天文学家的记录上是十分壮观的。20世纪60年代,天
文学家观测到了这一宇宙大爆炸的壮观,于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就成为宇宙学界的
标准模型。它与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地质
学中的板块模型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学界最著名的四大科学模型。从科学家建立
的模型中,我们领略了这种美丽和壮观。然而,大爆炸引发的光、热、质点、团块
等等的坍缩过程,却是十分令人恐怖。

  微观世界蕴含着美,我们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把皮肤细胞,拍摄成“月球风光
”、“火山峡谷”;在金相摄影中把锈迹斑斑的矿石,变成五光十色的“夕阳彩霞
”、“都市霓虹”,虽然朦胧而抽象,却有灵性、有节奏、有韵律,使我们产生形
象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但是在生物学家的显微镜下,癌细胞的变化,细菌的恶性
运动,却是非常令人厌恶。那不是美的艺术,而是生命被吞噬的丑恶。

● 艺术与科学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dolcn.com

  真善美和假丑恶,都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共同存在的,艺术与科学追求真
善美,但也必须揭露和鞭笞假丑恶。这就是同处一个统一体中的艺术与科学,最美
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学史专家、比利时人乔治·萨顿
认为: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他对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做了这样的概括:“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
然。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经久持年的。每项成就或早或
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博物馆展柜中被人遗忘的工
具。而与此相反,正由于艺术并非不断进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关于艺术可以永葆青春的问题,著名画家毕加索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对我
说来,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作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
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
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艺术不是自行发展的,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其表
达方式也随之改变。我听到人们谈论某一艺术家的进化,在我看来,这就像是把他
放在两面相对的镜子之间,他的形象可被无数次地映现。他们将艺术家在一面镜子
中的一系列形象看作他的过去,而将另一镜子中的形象当成他的未来,他真实的形
象则作为他的现在。殊不知,这些不过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镜面中的映象而已。”


  科学无国界,也不会区分阶级,他属于全人类,譬如资本主义全盛时期,它可
以凭借科学技术实力,对全世界推行殖民化。而社会主义也可以把科学应用于人类
的和平与进步事业。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科学家,都是相互合作的,这也许不是
科学家的主动行为,但却是科学自身性质决定的。而艺术则完全不同,它具有非常
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的阶级性,因为这个问题马
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早已论述得十分清楚。我们主要讨论艺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问题。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西方人和东方人都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的
差异问题,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畅销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就是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化、文化发展等方面研究东西方文化、文明差异的。
这就是文化和艺术(两者都是文明的体现)的地域性。现在有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
,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与艺术,记不得是哪国的艺术家,专门研究北京的胡同文化
与艺术,整天在胡同里转悠,搞了许多胡同作品。我们也有许多的艺术家走出国门
,到世界各地去研究诸如法兰西、英格兰、日耳曼、俄罗斯等等民族的文化与艺术
。这就是文化和艺术的民族性。譬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很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
迎,但是,不论书法艺术走到那里,它都带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而决不会因为
日本人、朝鲜人和西方人也研习书法艺术,这个的书法艺术就成了他们的民族艺术
。相反,也不会因为我们在中国多了几家日本料理、法国餐馆,以及美国的肯德基
、麦当劳,就使这些各国文化象征的东西成了中国的文化。也不能因为时下中国人
都穿西装,西装就成了我们的民族服装;更不能因为外国人喜欢旗袍,旗袍就成了
他们的民族艺术。

  诚然,艺术和文化一样,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譬如佛
教传入中国上千年,几经发展和演化,已经完全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油画进
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国的艺术家也是几经研究,油画如何与中国画在技法
上相互借鉴和融合。中华民族文化传入西方,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他们也会和我们
一样,想方设法把这些舶来品融化在他们的文化之中。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性问题。艺术与科学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
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
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人类正是因为不
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
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
作者简介:田颖拓, 200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现在吉林大
学应用技术学院任教。曾经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城市空间艺术与可持续发展》(2001年发表于《建筑设计》,2002年转载于设计在
线www.dolcn.com);曾经有版画《小摔跤手》获全国少年版画一等奖;有剪纸画
《草原骄子》获全国少年《世纪星杯》书画大赛铜奖;曾经有竟标设计方案《通辽
民族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标并获奖。

   通信地址:长春市亚泰大街22号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程艺术系
   邮政编码:130022
   电  话:13086899394(手机)
   E—Mail:tyt0598@163.com


--
┼┼┼┼┼┼┼┼┼┼┼┼┼┼┼┼┼┼┼┼┼┼┼◢█◣◢█◣┼┼┼┼┼
┼┼┼┼我的心,已经被这情感交织┼┼┼┼┼┼┼██████┼┼┼┼┼
┼┼┼┼┼┼┼┼┼┼┼的网紧紧的┼┼┼┼┼┼┼◥████◤┼┼┼┼┼
┼┼┼┼┼┼┼┼┼┼┼┼┼┼缠绕┼┼┼┼┼┼┼┼◥██◤┼┼┼┼┼┼
┼┼┼┼★*一意孤行*★┼┼┼┼┼┼┼┼┼┼┼┼┼┼◥◤┼┼┼┼┼┼┼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24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