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美的叩问与追求(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Dec 25 18:58:15 2002), 站内信件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江岳就是显示了他对美学和文艺美学的浓厚兴趣,但大三
以前的江岳还未显得特别出众。那时,班上出众的同学多是搞文学创作的,很多人
都做着作家梦而不是学者梦。但到了大学四年级时,江岳一直默默的“啃理论”便
有了可喜的收获。这年,他终于写出了内容相当厚重、见解颇有新意的《美的本质
与共同美》。这篇洋洋洒洒的学术论文,后来发表在《文学评论丛刊》上。其时,
中国大陆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正处在一个逐渐回归学术范畴、张扬学术
研究而摆脱极左思潮和历史教条的转折关头。作为一个还未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能写出如此有理论分量的大块文章,并能在权威性的学术大刊上发表,实不多见
。这一下子,江岳便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了。

     凝聚了江岳多年研究心血的《江岳文艺美学论集》(下称《论集》),就是
以这篇发表已近20年了的《美的本质与共同美》打头。这不仅是个人成果的一种自
然收集,还因为历史证明这篇文章本身确实具有学术分量。倘若是肤浅的过眼云烟
似的应景之作,那就毫无收集价值。今天看来这篇学术论文的观点和分析也有时代
局限,但毕竟还是真正的研究。

     《论集》分为“理论篇”和“评论篇”两集。各有特色,相得益彰。理论篇
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比较基本的和抽象的美学理论问题的探讨。诸如《艺术螺旋式
发展论纲》、《“不美”论纲》和《关于变革时代的美学思考》等,涉及到的都是
诸如美的起源、美的历史变化和时代特征、美的本质、美的境界、美的价值评判、
艺术美、劳动美、生活美和创造美等大话题。这些确实都是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上的
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而是在汲取前
人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论思考。比如对“不美”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客观
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美”事物的价值分析,对“不美”作为艺术美的
本源构成以及艺术如何将“不美”转化为美的解释,固然不是全新的理论创新,但
颇多思想的闪光和理论的变通。

     评论篇中,收入了作者多年来以美学理论和审美感受来观照和赏析具体文艺
创作现象和具体作品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也总是扣住“美”来谈论问题,
所做的细致分析也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和审美的价值来探讨。诸如《向着大美的境界
———评方方的小说创作》、《悲壮之美从何来———读〈白云深处〉随想》、《
人的烦恼和美的升华———评池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大美无言———论
周韶华先生的绘画艺术探索》、《捕捉最美的瞬间———电影〈三峡情思〉观后》
和《朴素之美———电影〈乡音〉观后》等,这些评论文章,涉及到文学、绘画艺
术、电影艺术,或是宏观一个作家的创作走向,或是微观某些艺术细节,但都是对
具体创作现象的具体作品的美的所在进行的挖掘和阐发。由此可见,江岳的美学理
论研究和对美的应用分析,已比较融会贯通了。

     读《论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美”的虔诚追求和醉心研究是这本学
术著作的核心和灵魂。“美”是作者心中虔诚膜拜的女神。无论是理论篇中的那些
很见学术功底的纯理论的“形而上”的探讨,还是具体分析作品,均是流连那“美
”的所在。(摘自《长江日报》)

--
彩虹之美,在于多色共存。
人生之美,在于多人共荣。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