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verve (Undercover),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谈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的《祈祷》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l  3 15:13:25 2001), 转信


在美国现代文学中,所谓“垮掉的一代”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垮掉的一代”中,诗
人艾伦·金斯堡是最有影响的一位。确立这位诗人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的两篇诗作,一是
《嚎叫》,另一篇便是《祈祷》。
从各种意义上讲,《祈祷》算得上是我们见过的最为真诚,最膸残酷的挽诗。这组诗是诗
人在丧母的极度痛苦和吸毒后的幻觉中一气写成的。它的发表引发了美国诗坛上强烈的反
响,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对这组诗进行了抨击和赞扬。但是,不管人们对这组诗
最后的结论如何,它毕竟留存下来,并永远地载入了美国现代文学的史册。
为了全面地评价这组诗,我们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眼进行分析。

一、《祈祷》所叙述的故事

《祈祷》讲述金斯堡的母亲内奥米·金斯堡从青年时代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生活,
到后来受精神病的折磨,到住院和死亡的故事。她在青年时代参加过各种社会活动,包括
上绘画夜校,接受其它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参与当时的社会组织活动。与中学教员路易·
金斯堡结婚后,她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是儿子尤金,另一个便是后来成为诗人的金斯堡。
再后来,她受到精神病的打击,数次住进不同的疗养院和精神病院,最后在一家精神病院
病故。

路易·金斯堡是个中学英文教员,布隆克斯一带小有名气的诗人。他长期受到妻子病痛的
拖累和折磨,后来在内奥米病重其间终于与一位黑人妇女有染,发生了一段他所谓的爱情
。其时,内奥米也在短暂的康复其间与一名医生有过一段情感故事。路易·金斯堡在诗中
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他的一切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可言。

尤金·金斯堡是他们的大儿子。他在金斯堡小时候服侍母亲的其间正在外地读书。中学毕
业后,他搬到纽约百老汇一带独自生活。后来,他参军入伍,退伍后一边打工一边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靠做一些律师工作谋生。在诗中,他是个不幸而又有责任心的儿子,在
内奥米生病其间,他曾付出相当多的时间来照顾她。

在《祈祷》中,内奥米不单纯是以一个普通母亲的形象出现的。她的一切对诗人金斯堡的
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的疯狂举止,她的一系列荒唐和恐怖的幻觉,她对法西斯和所
有政治团体的仇恨和惧怕,她认为金斯堡的祖母要毒害她的怪诞想法,对童年时期的金斯
堡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尤其严重的是,在金斯堡的性格成长期间,她由于失去对自
我的控制和精神病疾患而对金斯堡的所做所膸,完全超出了一个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范围。再后,在他的青年时代,她的一次次疾病发作和莫名其妙的劝导,使诗人陷入了完
全的混乱之中。不能不说,金斯堡做为一个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经常在公众场所脱光衣服
的露阴者,一个吸毒者和有时侯故意的哗众取宠者,跟他母亲的影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要解开金斯堡一生的许多秘密,了解内奥米和她的一切是唯一的一把钥匙。

内奥米的迫害偏执狂的来源有两个,一个可以说是她作为一个犹太移民来到美国这个充满
机会的国度所经历的个人幻想的破灭;另一个是当时美国政坛上由麦卡锡时间导致的对共
产主义运动和有左翼倾向的潮流的高压环境和紧张气氛。在《祈祷》中,假如我们能发现
什么有关内奥米的值得怀念的幸福场景,那就是她在青年时代与一些青年女子一起在全国
的旅行,她在曼陀林上的演奏和在草地上的模样。但这一切,随着她的精神病的反复发作
而一去永不返。她的一生是一个非自我居多的母亲,至少在金斯堡的童年时代是这样。

从金斯堡一家其他成员的描述中,我们还能依稀看见这一家生活环境上的窘迫感和变动不
居的酸楚。内奥米由于精神病最后搬到了亲戚家,再后到了精神病院直至去世。路易·金
斯堡先生也由于各种原因在各地搬来搬去。尤金·金斯堡是个典型的失意者的样子。只有
金斯堡在文学上有了成就,但这与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来说太不相称。

纵观《祈祷》整组诗,一种变动不居的飘零感,一种在移动中的浮躁和精神缺失以及正常
家庭的稳定感的打破四处可见。这在诗的结构和内容上都成为有力的佐证和来源。

二、《祈祷》在挽诗写法上的艺术突破

1、个人苦痛经历和被悼念对象的受难的综合处理

如上所述,内奥米在精神病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她给金斯堡留下的,除了在精神病短暂
的康复期间的一些美妙情景外,绝大部分是容易引发诗人懊恼、暴怒与愤慨的惨痛生活经
历。诗人在捕捉三十年代的历史总貌——美国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者的内部倾扎、
殉道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发射偏执狂的同时,将内奥米的不幸与自己的困惑紧密结合起来。
在写作这组诗的时候,金斯堡自己深深地困在自己的同性恋情欲中得不到满足,他自己的
作品远远落在别人后面发表,他的一次次的远行只是更加恶化了他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况
的“恶运”期间。这首诗是金斯堡在对他患疯病的母亲的复杂关系的急流瀑布似的宣泄的
同时,将紧锁在自我折磨之中的可怜的内奥米引起的他充满同情的温柔、甜蜜的内疚和失
落感表达出来之后,使自己的一切显得更为确切的方法。这使这组挽诗与一般成功者面对
一个突然去世的母亲通常所作的歌功颂德和平常的内疚感大异其趣,也显示出诗人对特殊
材料非凡的处理才能和对表达方式的正确选择。这首诗一泄直下、使人上气不接下气的速
度,反应了诗人的写作方式和处理技巧。它们使母子两人相辅相成的痛苦和不幸表达得极
为真切和完善。

2、抒情节奏的恰当运用

在由五首诗和一篇颂歌组成的组诗中,诗人将这篇 文处理得松紧适宜,情绪高昂的情感
宣泄和平缓的叙事紧密结合,涤罪的自责和回忆交替进行。这虽然跟他使用混合了脱水安
非他命的吗啡所引起的刺激作用有关(那时,金斯堡还刚刚知道这种用法,这两种药互相
矛盾,因为吗啡使时间变缓,而安非他命却加快时间的步伐),但诗人在处理这个节奏时
,还显露出了他做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所固有的直觉天才和长久积蓄的能量。他坐在书桌前
从早晨六点起一直到第二天半夜,只喝点咖啡,洗了澡,吃几片糊精。虽然这首诗是一挥
而就,但他却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想好这个主题——早在一九五七年,他就在一封从法国
寄给他父亲的信中说,他在为内奥米写挽诗。

3、真诚的抒发,残酷的暴露

正如他在《祈祷是怎样写出的?》一文中所宣称的那样,他要清除头脑中“关于他自己和
家庭的故事中的一切隐秘——我自己的、唯一永恒的、关于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别的任何
人都无法知道的回忆。”金斯堡从一开始就准备好让这组挽诗同时发挥两种作用。那就是
同时的自责、责他与和解。在普通的挽诗中,我们所见到的一般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一
个完美得跟大多数一样、几乎没有任何个性或缺憾可言的人。而且,我们见到的多半是如
何的养育了一些孩子(多半在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如何表现出伟大的胸怀,如何教人
行善和德行如何高尚。但几乎大多数此类诗都一样,所以,几乎没有人能记住任何挽诗。
金斯堡看到这一点,他残酷地暴露了自己的母亲的疯狂、包括甚至乱伦的倾向和对后辈无
能为力的间接毒害。他的大部分篇章都涉及到了他母亲的私处,甚至有关私处的描写。这
在除开虚构作品以外的任何文学作品中都是极难见到的。而可谓自然和妥当的是,金斯堡
自己深受同性恋嗜好的折磨,他的病根(按我们一般正常人的观点看)的形成,跟他母亲
在他童年的经历又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他一部分达到了自己要清洗感情的目的,一部分
也求得了和解与接受,使他讲述的故事,比同时代任何哪一首诗中所包含的感情还要真诚
,在主题上也远离了歌功颂德的传统,而且通过显露内奥米的阴暗面而发掘出了反英雄化
的思想,与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合上了节拍。这首诗的情绪变化很大,从祈求、诅咒到同情
与肉欲(诗中有一处写内奥米一边在镜子前跳舞,一边向儿子发动性进攻),最后,到诗
的结尾处,当艾伦最后一次去看她时,她精神分裂,再也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来了。就是那
种情绪,也发生变化,其时他在接到母亲的死讯前,刚刚收到她先知般教诲的信: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前的阳光里,我有那把钥匙,结婚吧艾伦!不要吸毒,钥匙在窗
前的眼光下。

那封信,金斯堡自己又重新写了一次,它复苏了内奥米浓缩在全诗中的、相信千年福说的
乐观主义精神,她是个悲惨地彷徨而又拼命奋斗的人。这样,金斯堡就完成了有血有肉的
普通人的形象印上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的目的。

三、《祈祷》留下的思索空间

作为一组被重印了数十版的挽诗,《祈祷》跟《嚎叫》一起将诗人艾伦·金斯堡送上了
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领奖台。也许因为金斯堡是“垮掉的一代”的诗歌代表,也许因
为《祈祷》正好是诗人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偶然巧合而使几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但不
管怎样,《祈祷》在诗歌张力,对抒情冲动的释放控制,那种在残酷的自责与他责,在急
流瀑布般的宣泄中吐出痛苦和内疚,那种在一片呕吐物中使“美丽的草上女人”、弹过“
曼陀林的手指”和1920年少女的寂寞的微笑绽发出来的对照方法,使我们在诗歌这一特殊
载体的人物刻画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

在刹那燃烧生命比庸碌一生要好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5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