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luememory (隐者),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网络即时通信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l  3 15:27:06 2001), 转信

在腾迅公司的网页上,可以看到对OICQ的用户性别组成所做的描述:男性占63.16%,女性
占36.84%.
其实更为准确的界定应该是,在OICQ的使用者中,愿意将自己的性别填为“男”和“女”
的分别占
63.16%和36.84%.
    并非吹毛求疵,因为这种区分实际上已经让我们在看待OICQ时露出了一瞥性别研究的
余光。当
然,可能有人会把这种视角看做一个无聊的理论癖在OICQ和Feminism两个单词间所做的生
拼硬凑,
但谁也不能否认,OICQ在目前中国人最常使用的网络人际通信软件或方式中,是最昭显性
别角色的
一个:你要使用OICQ,就必须选择性别,同时还要选择性别色彩同样鲜明的“头像”。
    无论是ICQ 还是OICQ,都把自己定位为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 )的提供者,
这种让你
随时随地只要在线就可以和朋友联系(文本与语音交谈、文件传输、与其他通信工具如手
机、寻呼
等的互联)的服务在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让使用者面临一项新工作,即围绕自己的
号码建构
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角色(年龄、性别、地域等等)。对他们来说,这种建构可能是现实
角色的拷
贝,也可能是重构。
    没有历史的自我
    在早期的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研究中,性别问题出没于一系列的哲学思考中,
主要是身
体与身份认同等,而同时的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s)研究则既思考哲
学问题又
关注社会经验(后者如女性网页的自我表达、网络交流中女性的地位及所受的侵害,乃至
最基本的
女性网民数量和社会角色等)。而其中林林总总的观点与假说,在我们在今天审视OICQ时
大都可以
得到有趣的回应。
    比如,“没有身体的性别”。在女性主义看来,性别(gender)主要是社会构造而不
是生理构
造。Mindy McAdams 在《Gender Without Bodies 》中提到,不光跨越生理性别的界限在
现实中是
困难的,就连对我们身体的某些重塑(比如减肥、健身或文身、整容)都是需要付出努力
的,而当
你跨入与现实基本无关的虚拟空间后,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创造多个身份,每个身份具备不
同的名字、
性别和性格。她的观点实际上暗含了一种乐观的自肉身解放的网络文化视角。没有谁不曾
经为自己
的身体所困扰,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能够逃离这种束缚,哪怕是仅仅希望尝试一下新的身份

    尽管腾迅公司一直突出自己作为“即时通信提供商”的角色,OICQ的用户中还是有将
近一半年
龄在22岁以下,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比例,而青少年在OICQ上主要是以寻找虚拟空间的朋友
并与之交
谈为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OICQ与MUD 和BBS 等虚拟社区有所不同,用户在这里并不能
通过游戏、
讨论等方式展示自己并了解他人。在OICQ上,ID脱离了身体,但由于历史纬度的缺失,一
个个名字
由邂逅而开始交流,主体的建构是碎片式的、先天残疾的,因而并不能脱离性别,反而更
加依赖作
为概念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所以在OICQ上,脱离身体并未导致用户“首先不是男人女人
,而是人”
(Mindy McAdams ),相反,身体的缺席导致对性别和身体的强烈想像。用户在这里所能
做的只是
给自己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诱人的头像,然后在庞大的使用者列表中选择一个名字和
头像都被
自己认可的用户添加为好友并与之交谈。这种交谈在一开始缺乏沟通背景,因而用户将被
迫使用各
种技巧来迅速迎合对方。
    被看的身体
    历史纬度的缺失不但让性别不能因为身体的离席而产生新的意义,相反,它将现实生
活中女性
处于被看和被欲求地位的现象继续带到网络即时通信中,甚至愈演愈烈。
    安妮·巴尔萨摩在《信息时代的女权主义》中指出,电子讨论总是由对女性参与者不
友好的、
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交流规则所左右。其实这个观点比较偏颇,但我们可以将之修正为:
电子交流
总是由男性话语交流规则所左右。在很多男性用户在遇到一个女性用户时都会比较快地问
及诸如身
高、体重、容貌等问题,OICQ的文件传输功能被频繁地用来传送网友照片(至于照片上的
是否就是
用户本人,我们不得而知),腾迅公司在为新版QQ所设的头像票选中,得票领先的都是一
些姿色诱
人的女性角色。而这类话语的一个极端反映就是OICQ聊天室中被腾迅公司努力防范但仍大
量出现的
cybersex聊天室,其标题多是类似“大奶女人”或“成熟少妇”等身体性表述。考虑到在
网上热衷
聊天和交友的用户的年龄层,我们不能不更对这种将女性身体置于被看、被欲求地位的话
语规则感
到忧虑。台湾的网络女性主义杂志《女声》中有一篇文章指出,网络版图的趋势甚至是“
丑女不该
出现在网络上,因为会形成(对男人的)诈欺罪”。
    谈到这里,我们自然要涉及网上的性骚扰问题。实际上这不只是即时通信工具中存在
的问题,
任何的网上交流都存在这一现象。我们之所以也在这里提及一笔,乃是因为OICQ的用户认
证体系相
对其他网络社区较宽松,同时还是因为没有主导性的交流主题,因而会导致这种现象的普
遍化。尽
管一些学者如Laura Miller认为,强暴不可能发生在意识领域,也就是不存在“虚拟强暴
”(Virtual
Rape)这种现象,但同强暴是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不同,性骚扰更多地是对女性精神上的伤
害,因此
性骚扰在OICQ中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会加重OICQ话语规则的男性中心化倾向。
    即时通信洞穿虚拟现实
    比Mindy McAdams 更为乐观的Leslie Regan Shade在《Community Networking:
the International
Free-Net Conference 》中提出,网络交际的一个特点就是缺乏流畅的社会语境。如果真
是这样,
那么不但我们可以在网上虚拟身份,而且网上的女性角色将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众多可恶的
性别属性
的社会积淀。
    但所有这些论述的假设都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即我们的身体与网络生活基本无关,虚
拟与现实
并无多少交集。这个前提在MUD 、聊天室和虚拟社区中是大致可以被证实的,但OICQ作为
“即时通
信工具”,它的风行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虚拟交流的魅力,又在多大上是因为现代人通信
联络的需
要呢?正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将OICQ视作联络同事和业务伙伴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城市人
将OICQ视
作功能性的人际交往软件,甚至正如腾迅公司将发展方向定在网络与个人通讯工具互联以
方便使用
者一样,OICQ的发展证明了它实际上更是一个同手机、电子信箱等类似的新型通信手段,
它与现实
生活直接相关。一个人可以有多个OICQ号,但必定有一个是最常用的而且经常担负起现实
联络的功
能。
    在目前的社会、文化结构下,发达的通信工具总是倾向于将一贯的性别对应关系引入
人际沟通,
在给女性新的自由的同时向其施加新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一个女孩来说,一部手
机可以给
予她更多的方便,但未必是更多的自由。在没有手机的时候她或许可以玩得很晚才回来,
事后受到
的苛责或许可以被玩耍的快乐所平衡,但现在她就很可能随时被家人的电话所质询甚至召
回。对于
上网的女性来说,如果她选择了OICQ,她就同时选择了将网上的自我继续置于现实生活中
的人际网
络并因之继承那里的历史、语境与观念。
    即时通信工具的高速推广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在目前一段时间内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
即数字时
代并未使我们可以拥有多样而沉溺性的虚拟时空,它反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工具化、物质
化,我们
的生活在变得更加精确、高效的同时也被套上了更多的锁链。相比游弋于MUD 中的用户来
说,OICQ
上的男男女女更像是尘世工蚁而非赛博空间的居民。
    表达的蜕化
    要延伸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的女性主义视角,我们也无法回避电脑技术的可用性问题。
Sherry Turkle
提到,间接的可视化的电脑操作界面对女性更友好。这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中,掌握
复杂电脑
技术的多为男性,女性相对而言只能掌握简单易用的软件。为了发挥自己的便捷性和工具
性,无论
是ICQ 还是OICQ都已经将自己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简单的interpersonla chat工具,无疑受
女性用户
欢迎。这一点,我们从OICQ的“女性用户”比CNNIC 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中的女
性网民高6 个百分点这一点也能得到不那么有力的验证。
    但是软件的易用性是以自我表达空间的丧失为代价的,关于这一点,致力于网上女性
主义传播
的台湾女工程师“小招”深有感触,她认为在个人主页时代,尽管女性掌握网页编写语言
较难,但
由于网上交际手段缺乏,还是有女性会自觉地来学习这种技能,进而为自己赢得表达空间
,但随着
交际方式的多样化,女性已经越来越倾向于用简单而影响力小的网上交际方式来表达自己
。OICQ无
疑属于这种方式。
    其实回顾一下网络版图的发展历史,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稍显极端的看法,并
且可能会
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那就是,这个虚拟王国的发展轨迹平行于一条男(父)权意识强化的
轨迹。从
网络文本的语言特性到网络游戏的男性意识形态再到虚拟交流的男性话语规则无不如此。

    无论是种族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对中心的置疑与诘问作为反抗的本能,进而自觉为立
场、信念,
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当它们与当代理论合流之后,就有演化为一种学术研究角度的倾
向。这倒
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在信息时代来临之时,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思维还是社会结构,都会
在网络空
间中展现出某些原生性的东西,对此我们或许应该重拾当初的立场与信念。

--
风怕寂寞,追云去了。留下我,晴朗不起来,还要装得很幽默。
仿佛除了幽默外,不知怎样讽刺生命。这生命,如破臭的袜子,
不管冷热,仍紧紧穿着,不肯丢弃。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