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mpty (如风),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1999读余华,2000读残雪(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l 13 17:48:05 2001), 转信

                   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

  近期,一套做工考究的“残雪系列”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的大幅宣传画
上赫然写着:“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
  然而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读者会问:“残雪是谁?”——如果他们不
是文学界的“圈内人士”的话。
  那么,是什么让出版社中气颇足地喊出“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这一
口号的呢?成功策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使其在一个多月里热销至几十万册的
白沙此次又担任这套书的总策划,他认为,残雪“在圈内绝对是大师级人物”,而
其作品在国外得到的赞誉之高也足以令国人叹为观止。同时他认为要读懂残雪的前
提是先读懂鲁迅、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因此中国读者能读懂残雪的人为数不多。对
此,该书责编罗舀表示,既然残雪能在国外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出版社就有责任
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国内读者。但她也坦言,“2000年读残雪”这一口号有
风险,喊得并不轻松,主要目的是引人注目。
  余华认为“1999年读余华”不是很恰当,因为1999年池莉、王朔等作家也成绩
斐然;而“2000年读残雪”他认为完全有可能达到。“残雪的作品我从80年代开始
一直在读,2000年、2001年还要一直读下去。”他说自己和残雪的作品80年代有很
多共同之处,到了90年代后自己的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残雪则变化较小。他
承认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在1998年得到南海出版公司的大力推荐,从而由一个
“纯粹的文学作家”转变为一个“在市场上也能受欢迎的作家”,因此他希望此次
民族出版社的努力也能使残雪得到市场的承认。
  “2000年大概是到了读我的东西的时候了。”残雪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从文学
的尖端性和先锋性来说,自己的作品比余华更要“钻牛角尖”、更抽象、更专业化
,因此读者群必然比余华小。但据她介绍,近期她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不少解释,很
多读者来电话反映对其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另外,由于今天读者层次的不断上升,
2000年应该是自己作品得到重新认识的一年。她乐观地表示,余华作品的流行把读
者逐步引到“他们这条路”上,对自己作品也是一种促进。
  而对大多数读者而言,也许“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这一口号更多的
是广告意味,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同学所言,余华作品本身具备大众化的底蕴
,而残雪则属于个性化写作,读者圈子不可能很大,2000年即使炒起来也只会“半
生不熟”。但同时她也表示,残雪作品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人关注、推介无
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 在 rhythm (海的墨蓝) 的大作中提到: 】
: 算我无知……我还真不知道残雪这个人呢。多多指教哦呵呵
: 【 在 empty (如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 呵呵,我解释为我说的,因为看到他的re文后,我不敢保证你不会像他一样犯错误,
^_^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o . 。.
o  ★ *     。 如风的岁月,如风的往事, * . .    o   . *  。     .  。  ★
  *?   。 *   .  。. ★ .? 伴着如风的我在挥洒生命……    .  ☆   。 *  . 。
  。 .  o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o   .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4.6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