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kura (下地狱拉!不要找我咯!),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浅析博尔赫斯小说中的迷宫意识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Dec 16 17:08:51 2001), 转信







林雨翔 提供

阿根廷文学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被智利伟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誉为“影
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⑴。奥克塔维奥·帕斯更评论:“他的小说和
诗歌精美绝伦。他的作品将永远赋予我们生命之光。”⑵他在诗歌、散文和小说创
作方面拥有同样的成功。他的名字象奥林匹斯山的神明,被永久的写进了文学的神
话。
  他构筑了文学创作的新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即依照因果关系、性格
刻画、情节铺设以创作小说的方式,开辟了一种叙述艺术的新方向。博尔赫斯强调
真正的艺术者应该全方位的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织人事。帕斯把具有文学创新
精神的博尔赫斯比作弯弓搭箭、瞄准传统这块靶子的弓手⑶,这是再贴切不过的比
喻了。博尔赫斯小说中另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特色就是文笔象数学一样简洁、干净
、利落,构思新颖,结构巧妙,象钟表一样精确。他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意
念,能将“朴素”、“奇崛”和两个互相对称的神只合而为一,造成“自然而不失
于平淡,奇崛而不失于怪异”(帕斯语)⑷的神奇效果。
  在阅读博尔赫斯小说时,我们常常如坠迷雾,“在语言的迷宫里,博尔赫斯一
边寻找出口,一边小心的把‘出口’盖好,有时候连他自己好像也忘了哪一个‘出
口’才是应该停留下来的。为此他必然经受不是他的叙述方式培养起来的读者的反
应。”⑸我们更惊奇的发现,他对迷宫这一意象,着迷的反复加以描写,正是从他
开始,“迷宫”这一玄学命题才获得某种具体性,并成为后现代写作中普遍思考的
文学原型。《曲径分岔的花园》、《死于自己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等
都是他小说中出现迷宫的典型例子。而让人联想到的是其他后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对
迷宫的执著,如贝克特的《马洛依》、《失去的人》,罗伯·格里耶的《在迷宫里
》、《一座幽灵城的拓扑学》,约翰·巴思的《迷失在开心馆中》,卡尔维诺的《
命运交叉的城堡》,及马尔克斯的《迷宫里的将军》。往前,我们发现与之有血缘
关系的还有现代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他笔下那座城堡,威严的高踞在那里,可望而
不可即,里面有着密密层层的等级,数不清的部门,数不清的官吏,也不让人走近
,本身就是一座迷宫。
  佛克马教授在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语义结构进行比较时,发现后现代主
义文本的语义场中,出现得最多的是“迷宫”、“镜子”、“没有目的的旅行”这
几个词汇。问题如果只是几个词汇那就简单多了,读者面对的是后现代小说家们为
我们设置的一座座迷宫,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没有目的,也没有出口。读者置身
在后现代小说的迷宫或一面镜子的深度中,作没有目的的旅行。这就是本文试图探
讨的迷宫意识。
  拉美文学评论家安赫尔·佛洛雷斯认为作为后现代文潮一支的魔幻现实主义诞
生于1935年,以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为标志,认为他是现实主义与
幻想的产物,从那以后把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或富于想象而又反映了现实的作家都
纳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⑹美国后现代文艺理论家威廉斯潘诺斯认为,试图使
文学代表现代人的真正历史意图的恢复,并介入与世界的本体论对话的“真正的后
现代主义作家”包括萨特、伊丽斯·默多克、巴思、巴塞尔姆、博尔赫斯、品钦等
。⑺虽然他们把博尔赫斯划分为后现代作家,至今并未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认同,不
过至少应该承认博尔赫斯的小说具有了后现代小说中某些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同大多数后现代小说一样,博尔赫斯的小说存心要消除现代主义试图创造的
假想中心,破坏乃至摧毁现代主义所精心构建的规律;它象一个永久的不安分者,
不停的制造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它一反现代主义信奉的所谓“伟大的叙述”或“元
叙述”,致力于“稗史”的创造;它的本体论是不确定的,致力于世界模型的分解
;他的文本以后现代主义一贯的颠覆和互文为其特征,以拆除文本的深层结构为其
目的;它指向通俗,要把那些不可表现的事物凸现出来,即崇尚某种经验的直接性
;他的小说更出于反历史的目的,致力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叙述,甚至创造出一个新
的历史,历史与虚构的界限是完全模糊的,整个世界处于多元的、无序的状态。难
怪《迷宫的创造者博尔赫斯》的作者安娜玛丽亚巴伦奈切亚这样认为“这位作家的
著作只有一个方面——对非现实的表现——得到了处理。”⑻更难怪中国作家余华
说:“迷宫似的叙述使博尔赫斯拥有了另外的形象,”“与其他作家不同,博尔赫
斯通过叙述让读者远离他的现实,而不是接近。他似乎真的认为自己创造了叙述的
迷宫,认为他的读者找不到出口,同时又不知道身在何处。”⑼因此,从评论家对
后现代主义阐述的理论中,我们多少可以找到一些博尔赫斯使用迷宫般的叙述语言
以及在作品中反复凸现迷宫这一意象的端倪。
  从具体运用迷宫意象这一形式上,我们首先找到的阐释依据显然是博尔赫斯自
己的文章。在小说集《布罗迪报告》的序言中,他谈到:“我不知怎么福至心灵,
会想到写直截了当的短篇小说。我不敢说它们简单;因为世上的文章没有一页、没
有一字不是以宇宙为鉴的,宇宙最显著的属性便是纷繁复杂。”⑽是的,透过他简
洁利落的文字,读者读到的是深邃幽远,读者总是不得不在每一段文字后面苦苦追
求它隐含的真谛。而在散文《隐喻》中,他更一针见血的指出:“西方文学的第一
座丰碑《伊利亚特》写作与大约三千年前。可以推测出,在如此长的时期内所有内
在的、必然的相关词(梦境-生存、睡眠-死亡,河流和生活的流淌等等)都被曾
涉及到和写作过。这当然不意味着隐喻的数量已到尽头,指出或者暗示观念秘密情
感的方式实际上是无止境的。其作用或短处尽存于语言中。”⑾在中国作家残雪所
著的解读其作品的短文中,我们多次看到如下的图表:
  “‘我’-破乙醚中之谜的艺术家,阿伯特的延续。
  阿伯特-已实现的“我”,我的一部分。
  敌国-死神。
  上司-命运。
  崔朋-先辈艺术家,历史。”⑿
  当然,即使对同一意象,读者因为见仁见智,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对象,
但至少可以在一点上达成共识,博尔赫斯正是一个痴迷使用隐喻的作家,也许这又
多少解释了一些意象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况。评论家多认可,他的迷宫多玄学
色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所在,它把从外部到内部,从形式到冥想,从有时到无时
的象征性运动永久的固定下来。
  我们可以具体归纳出一些最典型的迷宫作品,有《通天塔图书馆》、《曲径分
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死于自己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
《两位国王和两座迷宫》、《沙之书》等。通过对下列几个例子详细的探讨,相信
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迷宫隐喻的线索。
  我们先从博尔赫斯最有名的短篇小说《曲径分叉的花园》开始,该故事的大意
是这样的:我是一名间谍,,渴望在间谍工作中体验终极之谜。我的机运终于来了
,我受到死神(理查·马登上尉)的追击,种种迹象都向我表明:这一次,我必死
无疑。我不怕死,我的渴望是要把我掌握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向我的上司(命运
)宣告。我出于自由意志踏上了通往迷宫的旅途,希望在剩下的一点时间里进入迷
宫的中心,破译谜中之谜。我的曾外公是中国云南的总督,也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他辞官后写书,并说要造一座迷宫。他写的小说没人能读懂,而他本人似乎也不
在人世了。我行走在自己的迷宫里,想要破译曾外公的谜。曾外公的迷宫消失了,
我却要它在想象中重现。在迷宫的中心,我找到了迷宫的主人阿伯特。我坐下来听
他讲述曾外公的历史。曾外公预感到自己会死,他焦虑的关注自己的死亡问题,造
迷宫的想法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他妄图穷尽每一种可能的死亡体验,终于发现,体
验本身便是无限时间的无限分岔,时间是不可能穷尽的,因此迷宫也必须是无限的
。这种绝望是他写下了那部充满矛盾、混乱的小说。阿伯特得到启发,小说本身就
是迷宫。这位前辈艺术家写道:“我将曲径分叉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
世)。”⒀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无限,而强调时间的无限就是强调幻想高于一切
,幻想本身有能力构成迷宫。我终于明白,迷宫的本质也许就在于那连环套似的幻
想,谁具有这样的能力,谁就可以进来,这是人面对死神所进行的幻想营造,也是
用谜来解谜的永久游戏。
  “我觉得房屋周围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我和阿伯特,
隐蔽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⒁
  幻想一停止,马登上尉就出现了,强壮而不可战胜。他朝我们走来-人类的未
来,我向阿波特举起枪。这就是惊心动魄的死亡体验。我们终于了解,迷宫就是人
类在绝望中产生的以死亡来做的游戏、以丰富那临终前漫漫的黑夜的时光。死神越
迫近,游戏就越精彩。人以他的大无畏精神,也用他的身体,壮烈的展现了生命的
奥秘。
  有趣的是,在其他不同的故事中,带有同样含义的迷宫意象被反复使用。《死
亡与罗盘》中,探索者变成了推理家、冒险家兼赌徒伦罗特,死神变成了修筑迷宫
的凶手夏赫拉,在复仇的故事下面隐藏的仍然是人类面对死亡时探索迷宫的陶醉和
沉迷;在《死于自己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的故事中,尽管主人公阴险
、心计深沉又犹豫不决,但他同样具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及对死亡畏惧外表下潜藏的
渴望,他的身上同样摇曳着原罪的影子,闪耀的仍是人类命定的悲哀。我们不难读
出,博尔赫斯对于这一命题所抱有的一再论述的热情和使用同一隐喻的倾向。

  稍显不同的是另外两篇迷宫故事。让我们来看看博尔赫斯的《通天塔图书馆》
,文中有诸如此类的描写:
  “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有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
是无限的,中间有巨大的通风井,回廊的护栏很矮。”⒂
  “每个六角形的每一面墙有五个书架;每个书架有三十二册大小一律的书;每
本书有四百一十页;每面四十行;每行八十来个黑色的字母。”⒃
  在这所图书馆中,书本以自身的无限性永远抵制着人类有限的操作。他们冷冷
的拒绝着人的理解。人和书之间的这种矛盾来自认识本身的矛盾,即人无论怎样努
力也只能获得有限的知识。图书馆的永恒性和完美性使得人只能将其看作是神的产
物,这样它和人之间的距离永远无可消弭。人类希望通过认识弄清图书馆的历来认
清自己,这种努力必在虚无中碰壁。小说描述了人在昏暗的心灵世界里探索的种种
凄凉画面。
  作者终于在文中道出了生存的机密:用写作来体验无限,倡导精神,不断化解
宇宙对人的压力。这是一种信念,信念为探索提供了勇气,探索本身又会不断巩固
信念。作者写道:“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⒄人类每进
一步,都会有更多的谜团扑面而来,但规律将杂乱无章的堆积变成了序列,将轮回
变成了次序,人通过写作探索,写作又创造了宇宙和规律,图书馆的不朽终于将人
提升。写作不是一种逃脱,而是一种心性的消融。因为写作不仅淡化了生与死的界
限,而且也使我们更加自如地进入迷宫的中心,在与世俗彻底断绝了关系之后,开
始另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生活。
  与上述几篇作品不同,在这篇小说中,迷宫更多的隐喻杂乱缤纷的世界和宇宙
,人在迷宫中的探索带有了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希望。接近这一主题的作品是《沙
之书》,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消解了人类固有的人生意义的图像,又诱惑着人在
自欺中继续无边无际的探索。当然,这是一种形态比较特殊的迷宫。联想到博尔赫
斯一生博览群书以致双目失明及担任图书馆长的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在文中蕴
含的更多深义。
  也许我们并没有真正邂逅博氏迷宫的谜底,作者把答案隐藏在或明或暗的隐喻
之中。对博尔赫斯迷宫的解读象是玩心灵的魔术,博尔赫斯对于无边的狂想和迷宫
般的艺术形式有一种说不出的兴趣。想象力是不可操作的,但是,其语言部件却可
以组装,可以演示。拒绝重复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博尔赫斯迷宫的创造不仅是形式
层面上的,而是渗透在心灵结构的各个细小环节。博尔赫斯把他的思想痕迹残留在
语言之外、情节之外。博尔赫斯寓言般的迷宫无法让你松弛神经,搁浅在阅读平面
上的目光是呆滞的,没有波澜,没有高潮,没有挑战,一览无余,洗劫殆尽。这种
荒凉的阅读预示着一种深层的危机。必须捕捉到每一个语言细节的神秘味道,在无
限分岔的时间的路径和迷宫的套中套里,读者须以比侦探还要敏锐的眼光,对故事
抽丝剥茧。也许在博尔赫斯的精神迷宫中我们发现,人生的虚幻本质决定了表层生
活的虚伪和荒诞,是辞不达意的表演。这大概也是他拒绝用巧言巧语展开叙述的原
因吧。为了将生的肮脏与死的纯净同时凸现在文本之中,作家只能选择一种将原始
记忆与神启相汇合的充满梦和谜的语言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10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