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ume (如是我闻),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读甲骨文有感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an 15 22:38:50 2004), 站内信件



  已出土的甲骨片约有十五六万片,总字数约4000个,今天人们能认识的约1500个
。其中《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列甲骨文字头3556个,再加上称谓共有3673个。对比
一下当今中国大陆流行的电脑用字很有意思:国家标准一级字库的汉字3755个,为
常用汉字,二级字库3008个。这说明无论在甲骨文时代还是当代,常用字都是三四
千个。这也许是一般人的大脑记忆汉字的一个生理限度。因此我们不必期待出土更
多的甲骨片、发现更多的甲骨文字才来对汉字作系统的思考。本人在阅读甲骨文的
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往往起源于很具体的事情和器物,但是后来
该字的使用越来越抽象了。如:
东:甲骨文写作  ,源自上古先民使用的一种袋子:先在地上铺开兽皮,然后放上
木棍,放上东西后两段用带子绑紧。古人日出而作,早上常常背上“东”迎阳出发

西:甲骨文写作 ,源自古时打水的陶缶。古人日落而使用“西”来打水做饭。西
与汲为语音同源字。“东西”一词开始时候仅指袋子、陶罐之类什物,后来进一步
扩大了使用范围。
春:甲骨文写作 ,日在草中、种子发芽之形。原意并不是季节之春。
秋:甲骨文写作一只蟋蟀,该虫是秋天的一种物候,后来秋才指的是一个季节。西
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春秋合用便指一年,泛指时间。

从上我们不难推断出:汉字是不断抽象的。汉字与汉人的思维是互相作用的:汉字
影响了汉人的思维,汉人的思维伴随着汉字的演化,并固化在汉字的历史演变中。
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讲清一种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思维。
  在论述拙见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本人是赞同唐汉先生的观点的。他说:“汉
字是由图形文字演变的,它的造字过程和初始阶段只有三五百年,大约产生在三千
三百年前。这是一个像宇宙大爆炸一样突变的过程,并不是像有些文字学者所说产
生于五千或六千年前。以往的学者,在研究汉字和“六书”理论时都是线形思维、
平面思维,实际上从文字发展史来看,汉字是一个系统,更是一个像熵能一样的系
统结构。从现代符号学的方法论讲,古汉字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必须集束自证,比
较还原,建立符号模型。”


古籍记载:“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八卦是华夏人的另外一种思维系统,传说中的伏牺氏作八卦的方法是:“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这也是甲骨文造字的方法。如:
左:甲骨文写作 ,简洁的左手之形。
右:甲骨文写作 ,简洁的右手之形。
私:甲骨文写作 ,起源于猎捕禽兽的绳套,因为自己捕获的东西归于私有,便渐
渐有了私有之义。农业时代后加“禾”字旁。
家:甲骨文写作 ,屋里有一头公猪之形。在母系时代,男性如公猪(豭)那样晚
上到女性的家去住宿,白天回来。

今天的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流传下来的民俗和保存下来的古迹,希望能从中找出当日
造字的线索。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当时造字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经》中记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的思维方式不仅用作八卦上,一样也用甲骨文字上。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
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联想类比为媒介,直接意会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
例如八卦的八象是: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它们分别以天地、水火、
山泽、风雷等事物为原始对象,通过类比联想到宇宙中万事万物来意会宇宙间八种
事物的不同性质,它们互相组合又可以象征更多的事物。
如《易经》中的举例说明: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
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
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
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庄子有个著名的观点“得意忘言”,这正得意于汉字象的思维。汉字的起源都非常
实在,但是要表达越来越抽象、广泛的意思,就不能不忘却当初的意思。否则凝滞
于物,思维无法飞翔。
后起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更加明显地使用了这种象的思维来理解宇宙万物。这种
思维还体现在文学方面。例如《诗经》的比、兴其实就是一种象的思维。这种思维
用联想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用类比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事物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
,而不是像拼音民族那样使用逻辑来演绎和推理。

印度的梵语和欧美的语言都是拼音语言。佛教的因明论法和欧美的逻辑推理其实是
一样的。它们比较如下:

因明论法:
        一、宗——金刚石可燃
        二、因——炭素物故

        三、喻:1.同喻——若炭素物见彼可燃,如薪油等
                        2.异喻——若不可燃见非炭素物,如水雪等

逻辑推理:
一、    大前提——凡炭素物皆可燃
二、    小前提——金刚石为炭素物
三、    决  论——故金刚石可燃

                由比较可知:
宗——决论
因——小前提
喻——大前提

  可见印度的因明论法其实就是欧美的逻辑推理。佛经体现博大精深便得意于因明
论法的支撑,正如科学体系需要逻辑推理的支撑一样。他们都是拼音民族,各自独
立发展出一套相似的思维方法,这与使用汉字的人们的思维不同,思维的发展历程
也不同。

  汉字的使用是不断抽象化的,抽象的前提是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这种深入的认
识运动正是居于汉字思维的类比性、象征性、联想性,而不是拼音民族主语谓语式
思维。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一种方法,进入人脑时语音变成了电磁波;文字也是人类沟通
的一种方法,进入人脑时文字也变成了电磁波。人体之所以可以存在地球,也主要
是由于电磁力存在的缘故。语言文字的使用,归根到底是人类不自觉地使用了自然
界的电磁波,正如人类使用了火一样,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火、电磁波的利
用都是居于现实的需要。文字也是这样。换句话说,在现实之间,有着语言、文字
、思维,如下式:
                现实——语言?文字?思维——现实
文字是把握现实的工具。那么汉民族当初使用文字的把握现实的情景一定是非常有
意思的。正是这样,甲骨文为后人揭示了一个固化在语言中的历史现实。
  如甲骨文的一至十揭示了当时人们就使用手势语了。一至四分别是伸出四个手指
;五是伸出一个手掌;六是伸出拇指和小指;七八都是伸出拇指和食指,七向上,
八向下:七上八下;九是食指打勾形。十是伸出拳头。甲骨文的一至十的写法就是
模拟手的形状的。

那么汉民族是如何居于汉字思维的比喻性、象征性、联想性来演化自己的文字的呢
?看看甲骨文,再想想现在使用的汉字,就会发现,汉字意蕴升华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

德:金文写作 ,一条路一颗心一只眼,字面的意思是高瞻远瞩,以有所行动,后
来才指品德之德。
咸:在甲骨文中写作 ,戈下有口,是喊的本字,表示战士齐声拼杀呐喊,后来才
有“全”、“都”之义。
声:聲,甲骨文写作 ,指的是敲打是磬的声音,泛指乐器演奏的曲调,后来指音阶
和旋律构成的乐音,如今范围更加大了。从乐器之声,联系到一切声音。
圣:聖,甲骨文写作 ,一人一耳一口,会意为倾听别人的教诲,后来才指领悟上
天意旨的高尚之人。

  甲骨文时代是如此思维,后代也如此。随便举出一个文言文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古人是如何熟练的操练那种思维的。
如《老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讲的是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但是并不是抽象地讲,而是理不离于物,明
理之后,就可以忘记借助的理解的物了,也就是后来庄子总结的:得意忘言。
  老子这段话虽然借物述理,但理和物还是有点分离的,有些语言甚至是理与物合
一,不易区分。如: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这段话便是理与物合一,雄雌、荣辱、黑白、器用本身就哲理的升华,但是要进一
步理解它们还需再进一步抽象思维。

两千年之后,汉字语境的蕴蓄更加丰富,历代文人的文言文中同样也普遍地体现着
这种思维。如大家熟悉的《藤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汉语这种类比、象征的思维在句意上继续发挥着作用。从最初的构字到后来的词义
、句意都不断演绎着这种思维。语言的思维其实就是思考的心理模式。王勃在感慨
命运、不甘无为的时候,是通过类别他人来安慰和说服自己的。
  这种思维之下的语言结构是不能使用主谓式的语法或句法来分析的。因为这种思
维是并列式的,即使强行分为主语谓语,但它要表达的意义不是在谓语上,它所表
达的意义在并列式的句子之上,必须透过句子所叙述的物象和事情才好理解作者的
本意。王勃的文章便是一个例子。


这种“援物比类”和“比类取象”的思维还蕴含着一种思维的发展的可能模式。这
在甲骨文中更加容易看出。因为甲骨文中的援物与取象都是最为实在的物与象,如
教学活动、授受关系和陟降差异所本的对象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如在甲骨文中,

教与学本是一个字,写作 ,从老师看来是教,从学生看来是学。
授与受本是一个字,写作 ,从给的一方来说是授,从拿的一方来说就是受。
陟与降两字的不同只在于两只脚方向的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

汉字在模拟现实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把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辩证关系印入了汉字中,
并且按照着这种思维演化着汉字的词语、句子至篇章,乃至中国人的哲学观念。这
也是为什么中国辩证思维早熟的原因了。
汉字从一开始就模拟了外部世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么结果必然是汉字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为
密切,其表现在哲学上的天人合一也不足为奇了。



谈论汉字不能不谈论中国的诗,只有汉字才会造就中国诗,也只有通过中国诗才能
更具爱深刻地理解汉字,尤其是最初的甲骨文字。
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此诗意境、音律、形态都非常美;恰如甲骨文中的一个“夜”字,义、音、形毕备
。“夜”字在金文里是一人一月一影。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寻找自己心灵的故乡。如
陈子昂千古感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甲骨文时代,一个文字就是他们要造的一首诗。文字便是他们留下来最美丽的作品
,显现着他们的思维与情感。从甲骨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刻画事物入木三分
的洞察力,还可以体会到他们思接千载的艺术感。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李白的思故乡,何曾不是中华民族心灵一直都在寻找的圣土呢
?商人也罢、李白也罢、今人也罢,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语言文字给予每个人
最为深刻的印记,乃至数千年来都思考和感伤同样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命与归属。

诗的本质决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诗的本质是能够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提示作用。诗
的语言形式可以变,可以是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自由体,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字
——一个甲骨文字!当然,如果诗的内容不感人也不能称作诗。如夜字,一人一月
一影,夜字的古音不知道如何读,但是广东粤语和黎话中“夜”字的音都给人迷茫
悄静的感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的起源至少在甲骨文时代已经有了。许多甲骨文字都有诗
的意境。再如“时”字,甲骨文里写作 ,上之下日,给人一种逝日匆匆,脚不停
息的想象。如“雨”字,甲骨文里写作 ,水自天而降,飘飘洒洒;如“乳”字,
甲骨文里写作 ,为母亲抱着孩子喂奶之行,母亲伸出长长的手臂唯恐抱不住孩子
,小孩嘴巴张得大大的,唯恐没有奶吃,一幅动人的哺乳图。

思维的深层结构是人的情感取向,中华民族之所以创造了汉字,还因为中华民族有
一种独特的情感取向。
中华民族对生命怀着深深的依恋,敬仰祖先;而且对自然界怀有深深的敬意,珍惜
自然。这样的情感也被固化在文字里,在甲骨文中,人体和自然相关事物的造字最
丰富。古人在用文字模拟人与自然的时候,免不了带着他们创造的情感。这种情感
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艺术作品。
读一读用汉字写成的屈原的《天问》,我们就会感悟到,古人对宇宙的思考不仅深
刻,而且还倾注了他们的情感。商代人的思维和情感当然远比显露在甲骨文上的更
加丰富多彩。但仅从甲骨文字中便可以深深领悟到:商人对自然界和祖先有着深深
的崇敬。今天我们普遍说商人是一个迷信的民族,崇拜鬼神和祖先。其实我们站在
了历史另一端、相距四千年的世界上说了这些没有意义的话。当时的情景我们无法
确知,但是人类创造的历史的历程无疑是千辛万苦的。从掌握火种到使用文字,从
裸体到衣服加身,从无所居所到茅房,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相处
过程中,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珍惜自然、善待万物、追求和谐的情感。当时这
样的情感远远比今人的虔诚宗教信徒还有强烈,事实上也可以说商人都是当时宗教
的信徒。文字的最初必要,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这种情感和宗教的需要的,而不是人
与人平常的交流需要。例如,美国人发明的互联网最初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后来才
从军用化为民用。古语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日美国是“戎”,当时商
人是“祀”更加重要一些。

情感并不直接影响文字,情感左右着思维,思维对造字、用字才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常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其实“象”的并不都是“形”,“象”得更多的是“神
”。后来中国的艺术如书法和国画都追求“气韵”。如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置
于“应物象形”之前。其实在甲骨文时代,追求的也是气韵。如大量使用的手字偏
旁 。人的手指本来五个,但是甲骨文里仅写出三个。这和后代的写意国画追求“
神似”是多么相似呀!

至于汉字这种思维在现代的命运、它对中国人走向未来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价值已
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97.16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