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queccy (玻璃娃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合集]库切代表作《耻》:译者序(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Apr 27 23:02:53 2004), 站内信件

linyu (灵雨) 于Sun Apr 25 18:33:27 2004提到:

  库切(J. M. Coetzee, 1940— )是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自1974年起,先后出版
了《幽暗之乡》(Dusklands, 1974)、《国之中心》(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 Novel, 1977)、《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1980)、《迈克
尔·K.的生平与时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1983;获1983年布克奖)、
《敌人》(Foe, 1986)、《铁的时代》(Age of Iron, 1990),以及《彼得堡的主人》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1994)等多部小说,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
作家之一。

  1999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小说《耻》,作品为他再次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的
英国布克奖。在这部作品中,库切以几乎不加藻饰、令人心怵的笔调,讲述了开普技
术大学文学与传播学教授,五十二岁的戴维·卢里的故事。小说情节主要由四部分
组成:第一部分以卢里的一桩丑闻(勾引了一位大学二年级女生并与之发生性关系)
为主线。事发后,卢里拒绝了校方给他的公开悔过以保住教职的机会,来到边远的乡
村,他在那里和几乎是独自谋生的女儿露茜的共同生活形成了情节的第二部分。此
时他不仅要努力与多年不在一起生活的女儿沟通,还要和许多他以前根本就看不起
的人共事,要做他从前想都不会去想,而且肯定会嗤之以鼻的事情,例如在护狗所里
打杂。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全书情节最直接给读者以震撼的部分:露茜遭受了农场附
近三个黑人的抢劫和蹂躏,而其中一人居然还是个孩子;卢里也在这一事件中受伤。
事件本身,事后父女两人和其他有关的人对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传达着作品的主
要信息。而卢里创作歌剧《拜伦在意大利》的努力穿插在小说各处,与主情节若即
若离,似乎总在向读者暗示着什么,这是第四部分。故事结尾时,抢劫强奸案不了了
之,露茜怀孕,卢里要写的歌剧始终还在脑海里萦绕,同时,他还最终放弃了“拯救”
一条终将一死的狗的生命的企图。

  库切的作品大都以南非的殖民地生活和各种冲突为背景,《耻》也不例外。不
少评论认为,《耻》这部作品通过各种细节描写,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在南非大
地上,发生在南非各色人等之间的种种问题,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
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然而,正如有评论
指出,《耻》是一部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单从小说题目“耻”
来说,就有“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
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
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等等意义。小说情节敷演到后半部时,
从乡下回到城里的卢里又一次听到了他丑闻案中的受害者——那个叫梅拉妮的女
孩子的名字,心里一阵悸动。可是这一次,他立刻警觉起来,“篡越与和谐结合,这太
有违正常了”。他突然明白了丑闻初现时学校里组织的听审会的意义:“要是把审
判时所用的漂亮辞藻全数剥去,审判要惩罚的正是这样的结合。”库切在这里用了
Cronus来表示“篡越”的意思,而该词是希腊神话中天神与地神的儿子,他阴谋篡位
统治世界,后来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废黜。在这里,“篡越”也许正是解读库切这部寓
意丰富的作品的一个切入点。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篡越”理解为广义上的“非法越界”,即随意超越政治、
社会、道德等为个人所规定的界限的话,这样的越界在《耻》中比比皆是,而且在各
种各样的关系层面上反映出来。卢里教授对女学生梅拉妮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正是
一种双重意义上的“越界”:他越过了被社会认可的师生关系界线,同时也越过了被
传统习俗认可的长幼界线。卢里是大学教师,教室里的讲台就给他在人际关系中定
了位。而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因其年龄、地位、学识、经历一般总是处于强势地位,
是握有权力的一方,学生则处于弱势。小说中的卢里,不顾梅拉妮反对往她的饮料
里加烈酒,私闯后者的住处,私自改动后者的缺席记录乃至考试成绩(梅拉妮没有参
加考试,卢里仍然给了她70分的成绩)等行为,明显是在滥用自己的权力。而他对作
为弱势一方的梅拉妮的勾引,完全是他利用自己的强势力量,越过了师生界线的行
为。他为此受到惩罚完全是咎由自取。

  然而库切似乎并没有把这一事件完全放在道德层面来讨论。平心而论,卢里在
第一次和梅拉妮发生性关系之后,开始隐隐体会到一种从前没有过的激情,最后一次
同梅拉妮在一起时,他还感觉到对方似乎在(下意识地)做着某种配合,他后来甚至还
动过越界之后认真对待两人关系的念头。然而,梅拉妮男友的出现,给他的这一想法
当头一盆冰水,五十二岁的男人同二十岁的女孩子之间,是不能——也不允许——有
什么事情发生的:年龄差距本身就为他们划下了界线。他的越界行为,单从社会习惯
上看就不能被接受。其实,卢里最后很不情愿地明白了这一点:对他的听审实际上审
的是“篡越”(五十二岁的教师)与“和谐”(二十岁的女学生)的结合,是“对他生
活方式的审判。因为他的行为有违正常,因为他试图传播上年纪的种子,传播疲乏的
种子,传播缺乏活力的种子,有违自然”。小说后半部里,他从乡下回到开普敦,听说
梅拉妮排的戏已经上演,忍不住动了再去看她一眼的念头,却在戏院里被其男友发现,
一句“和你自己一类人呆着去”让他放弃了对梅拉妮的最后一点欲念。

  其实,即使在同妓女索拉娅的交往中,卢里也本该认识到越界的“代价”的。小
说一开始就描写了卢里每周在索拉娅那里度过一个下午,两人还算和谐,但从不相互
过问对方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卢里走过一家餐馆时,看见了坐在里面的索拉娅,她
还带着孩子。索拉娅从此在他生活中消退、消失了。撇开这一细节的道德考虑,它
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有界线存在。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
意,只要越界,其代价就可能是这种关系的终结。索拉娅本身的生活就是有界线的,
“也许她不过每周替代理公司干一两个下午,其余时间则在郊外,在赖兰兹或阿思隆,
过着体面的生活”。与卢里的不期而遇威胁着她生活中的这种划分,抽身退出是十
分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而卢里仍不罢休,甚至雇了私家侦探去寻找其踪迹。这种过
分的越界行为,最终使索拉娅永远从他生活中消失。

  小说着力描写的几条线索中,卢里和女儿露茜的关系也是较重要的一条。在这
里,“越界”的问题同样呈现出丰富的层次。首先自然是父女关系。当卢里来到女
儿在边远乡村的小农场后,发现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对事情的看法,自己同女儿之间
横隔着很深的界沟,而且露茜似乎不太愿意让他闯进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对于女儿
的“自甘堕落”,心甘情愿地在偏僻乡村当农民,卢里十分不满意,感到这是自己的
耻辱:大学教授的女儿竟落到这种地步。因此他几次三番想闯进露茜的生活,说服她
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卖掉农场,跟他回大城市开普敦去。然而他发现,哪怕同露茜
推心置腹地谈谈都很困难,露茜似乎在牢牢守着自己的领地,不让父亲跨进去。卢里
每一次“越界”的尝试,几乎都以父女两人的争吵告终。小说作者库切以第三人称
发出感叹:“为什么别人不划界限,他们自己却要相互划出界限呢?”渐渐地,卢里也
感到要想在一个屋顶下和平共处,遵守界线的约定似乎是一种必须:“他得小心点,
别让老习惯不知不觉中又溜了回来,那做家长的习惯:什么别忘了用完擦手纸后把它
放回卷筒架上去啦,人走关灯啦,别让猫上沙发啦,诸如此类的。”即使是做父亲的,
也不能随便越界进入女儿的生活。

  卢里和露茜间越界和抵御越界的冲突在露茜遭遇强暴后表现得尤为激烈。施暴
歹徒刚一离开,卢里就赶紧去看看露茜到底怎么样了。可任他拼命敲门,露茜许久都
没有把门打开;当她最终开门出来的时候,已经穿戴整齐,受蹂躏的痕迹不很明显了。
更令卢里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是,露茜一再坚持不报案,并且迟迟不把当时的真相告
诉卢里。在这段情节发展中,两人的关系已不仅是父女,而泛化成男女两性之间的关
系了:女性自有其生活的界线,有权利不允许男性进入,任何形式的违背女性意愿的
越界,都是对女性权利的侵犯。对女性的强暴就是一种残忍的、极端的越界,强暴具
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更令人发指;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卢里在事后再三询问露茜,
希望她说出事实真相,实际上也是一种越界企图,试图重新打开露茜因受暴力越界而
紧闭的情感之门,进入露茜的生活,而露茜则明白地告诉父亲:“这与你没关系……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
件与公众有关的事。可在眼下,在这里,这不是。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
一句话,不要越界。

  越界与否似乎成了卢里和几个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与索拉娅,因他先偶然而
后故意的越界而中断;与梅拉妮,由于他强行越界而受到惩罚;与露茜,他的越界企图
时时受到抵制,甚至他一向看不起的贝芙(露茜的一个朋友),当他试图向她询问露茜
遭强暴后的情况时,对方用一个摇头,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不关你的事。”——
不要越界。难怪几经挫折的卢里最后被激怒了:因为他感觉自己完全被当成了局外
人,他想进入露茜生活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

  上文里露茜告诉卢里,“在眼下,在这里”,她被强暴完全是她的私事时,卢里反
问道,眼下是什么时候?这里是什么地方?露茜回答,眼下就是现在,这里就是南非。
这句话,立刻使发生在个人生活层面上的事件带上了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色彩:这一切,
都发生在殖民主义消退、新时代开始的南非;而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小说中
其实是前景),更使越界的主题具有了超越个人经历的更普遍、更深刻的社会、政治
和历史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在偏僻乡村里的那个农场上的露茜,指称的正是欧洲殖民主义,
而从根本上说,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越界行为:它违反对方意愿,以强制方式突破对方
的界线,进入对方的领域,对对方实施“强暴”。不过,库切的注意力似乎并不在回
顾殖民主义对南非的越界这一历史问题上,他真正关注并通过小说中各种细节来表
达的,是对历史上的越界在当前现实中的后果的思考,对越界的代价的思考,而这一
思考同样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义。

  殖民主义越界的代价首先在最为个人的层次上表现出来,那就是露茜遭遇强暴
这一事件。露茜事后回想起来,令她最感可怕的是,施暴者似乎并不是在宣泄情欲,
而是在喷发仇恨,一种产生报复的快感的仇恨。她的感觉是正确的,但她可能并不十
分明白,这股仇恨中积淀着历史和民族意识。那三个黑人要报复的并不是露茜这一
个人,而是她所指称的整个殖民主义。他们要像当年白人殖民者“强奸”南非(非洲
大陆)那样强奸(露茜所指称的殖民主义者)白人。这样来看,露茜这时候不去报案,
理由恐怕不仅是个人的,更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殖民主义势力在南非消退时,殖
民者赖以庇护的那一整套社会建构也随之而去,报不报案,结果没有两样。报案的目
的是索求赔偿,可这是殖民主义欠了南非的、应付的代价,根本不存在什么(向南非)
索求赔偿的问题。当然,小说中的露茜不一定能看清这一层;但是,从白人邻居善意
却毫无意义的帮助,警察笨拙、迟缓、荒唐的反应等细节来看,露茜被强暴的实质是:
她成了殖民主义的替罪羊,是殖民主义越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就像卢里同他前妻
争论时所说,神死了,需要有具体的实在的人或物来替罪。他这么说是在为自己辩护,
可不幸却应在了女儿露茜身上。

  其实,白人殖民者更是在总体上为他们的越界付出了代价的。一方面,越界进入
非洲(南非)的殖民者显得十分孤单。露茜的农场远在偏僻的乡村,处于当地黑人的
包围之中,简直就是一块殖民飞地。在佩特鲁斯庆祝建新居的晚会上,卢里和露茜形
影相吊,是惟一的两个白人,其处境十分尴尬,和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更重要的是,
白人不仅在(农业)装备良好、经验丰富的当地人面前节节后退,农场朝不保夕,连
自己的地位都悄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前听惯了“老爷”一类的称呼,现在却完全倒
了过来: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卢里,曾经是雇主的露茜,现在一个给佩特鲁斯打下手,另
一个不得不以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为代价,做“前帮工”佩特鲁斯的第三个老婆,为的
是能留在农场上(除了农场她还能去哪里,做什么?)。为追查强暴女儿的元凶,卢里
对佩特鲁斯紧追不舍,可后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他的追问置若罔闻,装聋作哑。对
此,卢里十分恼怒,可又无计可施。他不由得感叹道,要在过去,一句话就能让佩特鲁
斯丢了饭碗;可他清楚地,也很悲哀地意识到,这是现在,表面低声下气的佩特鲁斯,
手里正捏着他女儿,甚至是他自己的命和前途,如果他们还有什么前途可说的话。回
想起卢里刚到乡下,听说要让他给佩特鲁斯打下手时,他自我解嘲地说,他喜欢这具
有历史意味的刺激。其实,喜欢倒不一定,刺激是会有一点的,历史意味肯定很浓:那
是历史的反讽——殖民者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份和从前的被殖民者换了位置!

  最后,似乎殖民主义在殖民地所代表的整个西方(欧洲)文明也为这样的越界付
出了代价:卢里的满腹才能、满口外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遇到突发情况(家
里遭抢劫、女儿遭强暴)时,什么用场都派不上;他动不动要求得到正义的呼声如对
牛弹琴;他在佩特鲁斯家的聚会上撞见了施暴嫌疑人,立刻想打电话叫警察这样典型
的西方式反应,显得那么滑稽可笑而又苍白无力;作为有西方文化教养之人,他居然
没想到参加正式聚会应当戴条领带,如此等等。甚至连西方文明和殖民文化的载体,
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并赋人以某种权势和力量的英语,在南非这块大地上也失去
了明晰性,用小说中卢里的话来说,变得像头陷在泥潭里的恐龙,僵硬而不自然,又像
是被白蚁蛀空了内容,说出来空洞无物。真正有力量的,真正能恰当真实地传达人在
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的,仍然是当地的土语。这样,越界进入非洲(南非)的西方文明
从根基到形式,都被消解掉了。

  库切的笔调是震撼人心的,库切的思考是严肃的,库切提出的问题是发人深思的,
但库切似乎并不想下什么结论。个人之间也好,社会形态之间也好,进而文明之间,
文化之间,都各有其界限,强行越界,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个
人之间,社会形态之间,文明或文化之间,就一定不可能相互进入呢?相互的界限是不
是一定不可逾越呢?库切提出了问题,把寻求回答的事留给读者了。

译林出版社独家推出库切代表作《耻》

  近日,瑞典文学院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库切。这位文学大师惟一
在中国露面的作品《耻》已由译林出版社去年买下独家中文版权,并于今年翻译出
版。

  J.M.库切为南非开普敦大学文学教授,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获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凭借《耻》史无前例地第二次获得布克奖。《耻》这
部译成中文仅16万字的小说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后殖民社会中人性、文明和种族等
诸多问题,显示出对道德与历史震撼人心的思考和深切的忧虑。英国《观察家》报
载文断言,《耻》将成为给未来读者的经典之作。

  《耻》的责任编辑介绍说,《耻》这么一个充满性和暴力的故事,可以写成极
具感官刺激的小说,而实际上,作者以简朴、写实的笔调,带来了一部富有讽刺意
味、发自肺腑又不可思议的充满温情的小说。《耻》并不是给人以安慰的作品,而
行文中的偶然、出乎意料和开放式悬而未决的结局却令人兴奋不已。

品。除了库切,还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猫眼》、《浮现》、《别名格雷斯》,
包括她的新作《羚羊与秧鸡》。另外,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刚刚由译
林社推出。(文/方岩 袁楠)


lvmao (绿色的嘿嘿) 于Mon Apr 26 12:22:41 2004提到:

你觉得应该先看序还是看完书再看序呢?我很怕别人拉着我思考。。在看书的时候。。



linyu (灵雨) 于Mon Apr 26 19:59:13 2004提到:

有点难回答啊我得绕圈子了——

如果你怕盲目阅读浪费时间,想先了解一下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看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再
选择,并且觉得有足够的自信无论看了多少评论也不会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敏感,
那就不妨先看看序,毕竟其中有关内容的信息是有大量客观的成分的,一些类似主观
判断的修饰词界定词你完全可以当作“真空”视而无睹的。

倘若你缺乏自信害怕只要看了就会不自觉地被牵引而没有了自己,那就,看完书再看
序吧,翻开书从头看起,有感觉就看下去,没感觉就扔掉。不过,有不少好的书好的
电影,开始常常挺闷似乎没什么吸引力,慢慢的,越往后看越凝聚起一种说不清的扯
住你的力量。所以一开始看觉得吸引不了就扔掉也可能和好作品失之交臂。这样呢也
就还是读点别人的介绍评论从中感觉是否与自己的兴趣有所对应是否需要“勉强”自
己走完整个阅读旅程发掘到“宝藏”,而不至于被开头的不好看的假象蒙蔽了。但这
样,就又可能产生了你的怕被牵引的担心,就又得......

其实阅读欣赏的感觉积累得多了越趋敏锐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能隐约感觉到作品的分
量、走向、优劣的,即使表面上起头看似很“闷”。

其实我发现我根本回答不了猫猫的这个问题,因为从小会阅读起至今我从来没有想过
这样的问题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担心,为什么没有,我也不知道。只好这么绕口令似
地矛盾地说点可能的感觉可能的状态。对我而言,先看序后看书或先看书后看序,没
什么差别。

其实我觉得,猫猫早已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现在问一问,也只不
过是这么,问一问而已。在这些方面,我是个宿命论者。



--
※ 修改:·Nightmare 於 May  1 19:01:07 修改本文·[FROM: 210.21.224.23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