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jwr (,每夜的昙花——一个曾经的昵称),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有关《正气歌》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l  8 16:36:34 2002), 转信

    曾经很爱《正气歌》。现在不是不爱,只是没有从前爱。
    最早知道《正气歌》,不知是在哪一篇介绍文天祥的文章里,现在不大看那些只有
介绍没有评论的文字,其实心里还是喜欢那种文字。至少给读者留下更多的空白,让读
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评估一个人,一篇文章。但那时我还没有真正看到《正气歌》。
    第一次真正看到《正气歌》是在蔡志忠的漫画里面。诗本来很有艺术感染力,漫画
又画得好,于是就喜欢。但是只是心中喜欢,那时候忙于高考,没有怎么去背诵这长篇
大论的东西。只是对前四句印象更深刻,觉得有大气魄。从那以后,我就基本很少看到
《正气歌》。也许在一个正气成为奢侈品的社会里,没有人太在意吧。
    重新在绿色生命版看到《正气歌》,终于让我消除了对文天祥光环掩盖之下的盲目
崇拜。随着这么多年看到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诚实分析,去除那些故作惊人的言论,
《正气歌》的真实形象已经脱颖而出。
    说起来,《正气歌》也不过就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一个惟妙惟肖的微雕。古语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文天祥终日为之奔波的事业,无不是中华神经上面最敏感
的部分。所以他必然成为一个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艺术的总结者,不是以局外人的态度,
而是强烈的局内人的身份。尽管身在此山不识真面目,但是那种纵横深远的现实性,在
一首诗中间暴露无遗。
    《正气歌》总结了中华文化最优秀的部分。《正气歌》的出现说明中华是一个自古
以来为了理念而生存的民族,尽管在理念的建构之上跟西方的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尽
管感性在几千年生活中日益消解着理念的威力,但是中华从来存在着那些愿意设计精神
的完美蓝图又能够孜孜不倦地对蓝图进行实践的人。孟子很早就提到“虽万千人吾往矣
”的那种正气精神,这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行道精神。儒家试图以
入世的态度用自己锻造过的精神来面对世人,而“虽万千人吾往矣”则更增了入世的勇
气。敢于憧憬,敢于追求,配合勇气,这才见出勇气的威力。《正气歌》对这种儒家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是儒家从一开始就有着两重的属性。一方面,儒家是一个新时代的革命者,敢于
挖掘精神的力量,并把这个力量推向极致。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又是旧时代的继承者,
这符合每一个精神流派的形成史。与柏拉图遥相呼应,儒家在东方规划着一个理想国的
蓝图,除了上面指出的对精神的重视,他们在继承旧的时代方面远远超过柏拉图。孔子
对“礼”的推崇与老子对“小国寡民”的推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们分别回到了不
同的时代而已。孔子对周礼一咕脑儿的照搬是惊人的。幸好后来的历朝历代还是多多少
少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否则中华更会成为一口古井,扬不起一丝微波。但是不管
历朝历代如何对儒家的精神进行改头换面,其核心却仍然坚持着儒家的一些基本教条。
这到了朱熹之后,就更加明晰起来。而文天祥正是生活在离朱熹不远的时代。朱熹是儒
家理想国的集大成者,而文天祥则是一个大继承者。由于文天祥的继承更有了驰骋疆场
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刺激,他的继承也就来得更为真切。在《正气歌》里面夹杂的很
多儒家理想国的东西,在二十世纪之后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不喜爱,这也是《正
气歌》长期坐冷板凳的原因。
    艺术可以给人以美,艺术也可以为精神的征服服务。重读《正气歌》之后,这是我
此刻最深刻的体会。

--
                        不眠的夜晚
                        忍不住想起不眠的日子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12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