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uluhanhan (挺住意味着一切), 信区: Reading
标  题: Re: 关于〈活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Apr 23 16:32:28 2003), 站内信件


曾经看过的对于《活着》的负面评论提及,关于富贵和富贵身边人物的悲剧命运并
不是生活或者历史所赋予的,而是余华咬牙切齿把人物往死里逼的。这里也同样涉
及到了关于flyfree同学提及赞同并且支持的主人公逆来顺受的观点。

我们现在说的说中国人或者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的包袱压抑得缺乏了生存的自
觉,抗争的意识和喜怒哀乐,但人的一些基本的人性还是无论如何都应该有的,否
则就太不可思议。本书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富贵一个人,其次着墨比较多的就是他的
妻子家珍。富贵逆来顺受的有些不可思议,其虚假在于两个方面(有人评论说过说
富贵的浪子回头太过偶然。后来还看到过有书评提及虽然有点牵强,但还是可以理
解的,有些人赌钱和懒惰的习性一辈子改不了,但也有那种人,一旦下定了决心改
变,就能做到)。

一就是富贵对亲人的死没有撕心裂肺的悲痛,(有人说余华是一个具有平民
意识的作家,他不写官僚,不写城市,不写知识分子,不写小资的孤独与感伤,不
写有钱人的烦恼,不企图书写史诗性的作品,不进行宏大叙事不进行历史反思,不
关心信仰和意义价值问题)当然也就是flyfree同学说的关注小人物命运了,这里
我并不是提出需要小说中一定具备关心价值和所谓的终极关怀,要为社会迷惘的人
和他自己寻找精神出路!就象北村找来个基督教来救命,张承志抓住哲合忍耶,张炜
把田园诗化大地母亲化农民淳朴化,但关于人的个性价值追求的冲动和困惑应该有,
当然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在小说中回避,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没有正面涉及人的
思想意义,但既然余华已经说过活着就是活着,而不是为别的什么东西而活着,
就说明他触及了这个生存的目的化和意义化问题,但又不敢展开就得出了结论,
是否也意味着他的怯懦呢!“他怕陷入这种没有答案或者他认为虚无缥缈的问题当中
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引自焚天,我可没有这么说)。

不进行道德判断,不进行哲学思索,不进行批判,不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写当代
社会,从我个人观点看来,这是最为真诚的写作,对事物本身有质的言明。余华写的
基本都是生活在农村“许三观是丝厂工人,但他出身于农村,而那种小厂小城镇也基
本等于乡村”的被生物意义上的身体生命存在和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社会最底层的
平民。

我所不满的是关于逆来顺受一种夸大其词的姿态,农民虽然被苦难压得已经麻木了,
但一些基本的人的情感还是有的,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在自己的儿女死了以后其悲痛
是难于言喻,大多数并不因此而自杀,但因此而悲痛欲绝的并不少。小说看到后来才
知道不是富贵麻木了,而是余华的观念已经决定了,面对无力反抗的苦难,你不仅无
法也不应该反抗,而且连悲痛似乎也不应该有,因为你哭泣和悲伤有什么用?不是折
磨自己吗?这是作者观念压抑了富贵的正常人性,而不是生活的苦难钝化了富贵的生
命敏感(象鲁迅作品中的闰土一样)。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我”因为小孩
的蒙昧状态以及被领养五年造成的跟亲身父母的隔膜而显得没心没肺还可以理解的话
,富贵面对死亡的麻木和冷静就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其次是他对待命运的态度,我们说面对不可抗议的命运,你认识到反抗没有用,
所以放弃反抗,还可以理解的话(余小说中人物的死可以说由他自身的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和天命的偶然性三重因素造成,他父亲因他的赌钱而气死,母亲也有这
个因素,妻子的病既有这个原因也有经济困难的原因,而儿子的死则是中国社会的
官本位和对人权生命的不尊重导致,而属于社会性悲剧;女儿女婿以及外孙的死亡
则纯属偶然,属于天命悲剧),连愤怒,不平,牢骚,诅咒都没有就让人难于接受了。

也许我们应该具有对小人物的怜悯之心,但是这种以比较过分的夸张来博得,就有些
不堪了。当然,无论如何这也是一部举足轻重值得再三过目的作品。




【 在 flyfree (键盘间歇性失灵)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品不须对教化负责,作品只须对文字负责。我想再加上一条:写实式的小说,
: 也应该承担真实,至少是部分的真实。然而它毕竟又是小说,写实不能完全蜕变为实
: 写,所以《活着》里的人物的悲剧:逆来顺受,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套用余秋雨的那
: 篇标题,可改作“一个时代的背影”,这个背影显得太大,可在前面加上数个形容词
: 以限制之,比如“一个时代中阶级转换及底层生活的背影”,等等,甚至更长。
:     于是我的看法也便凸现出来了,假如〈活着〉描写的是上层阶级,那当然是另一
: 种活法;假如描写的是福贵,对于他们来说,逆来顺受是最传统的选择。我们可以批
: 判他们麻木,他们无知,他们没有挑战生活的勇气,他们……然而这些棒子打下去,
: 我们却总是发现打在倒影里:因为这些生活的状态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就如同对着
: 一个穷人说富贵病是如何可怕一样。
:     作为一个喜欢读点历史而不是人文的爱好者,我承认我在看完〈活着〉时,受到
: 了一种很大的震撼:冠冕的史料,记载的不过是上层的或是锋芒的人们,对下层的人
: 们却显得如此冷漠,他们似乎是历史的陪衬。坐在高楼里享受空调的人们无法体验烈
: 日下劳作的感受,这似乎是一定的。我不知道何为人性,何为人文关怀,只是活着里
: 这些“小人物”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那种漠然而冰凉的语调,那种麻木中苦涩的
: 哀戚,使我不得不低下头来,想,想。想起了罗中立的〈父亲〉,想起了茅草和稻田。
: 想起了龙二说的那句:
:     “看着这绿油油的地,我心里塌实。”
:     〈活着〉和〈命若琴弦〉都是描写小人物的,相对来讲,我更喜欢活着,因为这
: 段历史离我们更近,也更应该为我们所熟悉吧。


--

   我是那漆黑的部分,请让我否定自己:
   然后在一根花枝中心洁白起来。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3.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