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rue (蝉翼·梦·真实),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胡思乱想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Feb 28 11:07:00 2004), 站内信件

学术的意义

思考的困难在于排除干扰,尤其可怕的是大脑给语言词语牵引着,无处着力。

因此第一个想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学术研究?这个问题与人类为
什么存在着学术研究这种状态是不同。后者即使大家都不喜欢,但是它还是作为一
个事实存在着,例如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这样。不能因为它的存在就赞美它。对为
什么要进行学术研究这个问题的反思,正是存在之合理的疑问:难道我们所做的,
有意义吗?若干年后,别人是否也在嘲笑我们在浪费生命呢?我们曾经嘲笑过古代
士子白首穷经、摆弄八股,现在的情况是否更加严重呢?如果我们对为什么要进行
学术研究有一个看法的话,当我从事职业的时候就带有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也就影
响到学术研究的潮流。既然我们作为社会知识分子,就应该具有一种良心,尽一份
力,尽可能地支持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这正是本人想做的。

有人说,所有这些活动,不过是为了在当下求生活。这样的观点是有害的,固然没
有错,但是持此态度,就不在乎学术的研究取向,有失作为士人的本色。其次这样
的态度来源一种这样的思维,在一个层次上谈论另外一个层次上的事情,本想显示
出超越的心态。但是依次思维推理的话,求生活又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人类天性!
人,这一概念的本来正在于超越人类的动物性,在此之上建立自己的文化,外可以
感悟人在宇宙的位置,内可以感悟自我的心灵。不过,这样的观点无疑道出了中国
学术的无奈。这也正是本文想思考的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学术研究呢?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或
者追问其意义。

但是必须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人类会这样追求问题呢?为什么我们的思维喜欢这
样思考呢?难道没有其他的思维,一样可以达到澄清大脑混浊的思维了吗?

我们从小就被培养起一种要问为什么的习惯。许多人小时候就读过《十万个为什么
》。事实上这样对待问题的思维是后天培育出来的,我们习惯了之后,又喜欢这样
思维着。试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从小用另外一套思维方式来培育儿童
,从而儿童长大后习惯使用另外一套思维方式。这是可能的,历史上也是存在的。
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古典教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私塾的教育并不像今天那样培育儿
童问为什么的习惯,而是注重培育儿童体悟的习惯。正规的古典教育要儿童在不理
解的情况下背诵很多经典,却不提倡儿童问为什么。儿童长大之后自然不习惯思索
为什么。有人把这样的教育看作是对人性的摧残。这显然无视这样的事实:当今的
中国教育制度下,引发的学子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另外一个可怕的事实是,中国近
几十年来没有过学贯中外的大师。我们佩服的大师往往是收过私塾教育的,如王国
维、陈寅恪、鲁迅等等。显然,私塾教育潜在的一面没有被我们看到。那一面是什
么呢?暂且不说,下面会说到。

既然还有其他可以让思维澄清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追求为什么,那么我应该至少给
出一个这样的方法。但是别忘了,私塾教育的思维并不喜欢提问题,只是喜欢感悟
事实。因为即使提出了问题,又回答了,但是提问的方式有多种,回答的答案也有
多种,众多答应和疑问之中,并不能够使得读者更加清晰。比如什么是文化,这个
问题的答案听说有一千多种,读者看完了就不见得思维更加清晰。而体悟的好处是
,它并不崇尚争辩,兼听求明。

尽管对此问题有其他的方法对待,我们还是回到一般的思维上来:问它一个为什么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科学的理念在当今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维,人们习惯用逻
辑、用为什么来把握这个世界。而逻辑已经被逻辑所证明,存在着悖论。就逻辑体
系可以成立,但并不能排出更好的逻辑取代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牛顿的力
学理论,其两者都是居于严密的数里逻辑之上的。(我以上说法默认了这样一个事
实: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学术研究问题正与此有关。所谓学术,现在
被理解的含义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治学,科学的方法绝不能排除逻辑思维。)

按理说,现代的体悟思维已经退守到文学艺术上去了,但是逻辑思维还是穷追不舍
,似乎要一网打尽。以至许多人不加思考就认为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一切国
学。我使用“科学”这个词的时候,它的意思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喜欢系统
性地整理知识的方法,而并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正确”的意思。例如这句话:“
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为什么一定要遵守科学的态度呢?显然这句话是想说
:“这本身就不是正确的态度”。由此可见,科学这个词语已经被滥用了。

到此为止,为什么要进行学术研究这个问题还没回答,倒说了一大堆。为什么要进
行学术研究呢?这样问,显然是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来理清问题。因此在回答这个问
题之前,必须要确定所追问的问题适合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即是学术是科学吗?假
如学术是艺术的话,我们就不应该用为什么来追问。例如用为什么来追问一幅中国
画,即使演绎出了一门中国画学,但是对于画的本来目的并没有达到。画是用来欣
赏的,并不是用来研究的。学术是什么呢?学术是什么,或许并不是一直都是一样
的,我们有必要看看历史上学术有哪些。(因为本文思考的是中国的学术,故举例
一般局限于中国之内。)比如有春秋的诸子学说、汉代的经学、晋代的玄学、唐宋
的佛学、宋元的理学和心学、清代的朴学、近代的敦煌学、甲骨文学、当代的各门
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学术。由此可见,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往往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
风貌和思想状态。也可见学术是科学,并且越到后来就越加严密。对其问为什么可
以看作是对现状的一种反思,否则没有更多的意义。

现在问题转换为反思当代的学术。这确实是很大的题目,有种不知从何着手的感觉
。此处可见科学思维的好处,可以引导人们思考问题,不至于散漫无边。为什么要
进行学术研究呢?

学术研究是文化力量驱动的,驱动现代学术的力量与驱动历代学术的力量并没有什
么本质的不同。正是本质的力量使得学术研究不断,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学术
研究的问题。这样的回答是与功利性的回答是不同的,功利性的回答其实是回答:
学术研究有什么用?有了那样的用,所以我们要取做它。其实这样的回答偷偷改变
了角度。比如,对于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你要睡觉,原始的原因就是人体的睡眠机
制驱使你这样。至于你知道睡觉原来有休息的作用,那是人类拥有知识之后的认识
。两者有所不同的。对于有些人类还不知道的事情,比如爱情,为什么你要去爱,
不是因为有什么作用,而是因为某些人性的东西驱使你去做,所以你就做了。其实
驱动力量的回答和功利性的回答来自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一般的中国人思考自我
的时候,没有把自己放在一边当作对象,因而自然就思考其对自我的功利性;西方
人呢,他们一般思考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一边当作客观的对象,因而自然就思考到底
什么促使那个自我要这么做呢。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受到什么力量的驱动?一是学术研究有
什么用处?这正如物体的受力分析一样,当一个物体独立出来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的
时候,就要考虑其周围的全部作用力。对于上述问题,可以理解为前一个作用力是
外界对它的推力,后一个作用力是摩擦力,它运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摩擦力。

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学术研究受到文化自身的驱动。那么各个时代为何
出现不同的学术呢?他们受到的驱动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呢?经学、玄学、佛学、心
学、理学、朴学等等乃至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受到相同的文化驱动力呢?为什么不
从经济、政治上着原因,而局限于文化里呢?后一个问题容易理解,因为经济、政
治的原因都要通过文化才能对文化其作用,直接研究文化就可以了。比如美国和日
本的经济都非常繁荣,但是文化不一样,因为经济的作用力通过各自不同文化而发
展影响,结果自然不同。学术问题与文化问题有莫大的联系。学术其实就是文化自
我显化、演化。换言之,文化是基因,学术是肉体;文化是火,学术是热;文化是
流淌的河流,学术是波浪的样子……

没完,待续……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97.16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