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唐诗阅读·趣味·新知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3月14日12:42:2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唐诗阅读:趣味·新知

  2005-03-14 09:19:52


  三联书店日前推出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系列作品
  唐诗阅读:趣味·新知

  诗歌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微的一个门类了,阅读诗歌的难点,就是对其精
美幽微之处的领悟和解说。如果这种阅读在两种语言世界和文化传统之间展开,那么语
言的隔阂和文化的差异,都可能让诗歌的精微之处变得渺不可及,甚至存在误读的危险
。但是让人感到惊喜的是,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
等著作,表现出这种跨文化的诗歌阅读,存在多么丰富的潜力。

  唐代诗坛怎么分
  对初盛唐诗坛的构成关系及其发展变迁,宇文所安有自己新的认识。他把宫廷诗歌
处理为初唐诗坛的逻辑主体,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诗歌革新方面的代表人物,则受到
宫廷诗歌的压力和技术影响,发生艺术激变。作者认为,陈子昂是来自四川偏僻之地的
诗人,“由于对地方特性的感觉,由于开始时受到都城文学独裁者的排斥,陈子昂转向
对立诗论和复古理论是十分自然的”,以此解释陈子昂对宫廷诗的态度和他自己的创作
,显示出作者对文学地域观念的重视。与此相关,他对初唐诗歌中的“都城诗”表现出
突出的兴趣。他认为,盛唐诗歌是以王维代表的“京城诗坛”继承并革新了宫廷诗人的
创作传统,直接影响了时代诗歌主流。而盛唐的所有诗人,都可以根据他和“京城诗坛
”的创作距离来分析其艺术走向。而李白和其乡人先贤陈子昂一样,由于地方性的影响
,从写作里出现的大量的“毛病”中重建了自己特殊的天才个性,但是在当时并没有绝
大影响。
  以“宫廷/京城”这样带有地域性的观念来分析一个横向展开的诗坛规模,进而完
成诗歌主流从初唐到盛唐再到大历的纵向演化,这种逻辑是相对完整而周密的,显示出
作者创获新知的努力。作者并没有沿用我们经常所认为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
派”的论述框架,对于前者,他仅仅强调了王维等京城诗对陶渊明诗歌传统的发现与继
承,这使我们将其与初唐时期王公贵族的山池隐居和开元前后文人的山林隐居联系起来
,思考陶诗对唐诗的意义。对于后者,他把高适和岑参分化为第一和第二代盛唐诗人,
并且辨别他们在艺术上的区别,强调天宝诗坛“求新”“好奇”的风气对岑诗的意义。
这种宏大的论述框架和仔细的辨析能力相结合,使得他的结论独具特色而又暗合诗史的
基本观念。

  唐诗“怎么写”
  宇文所安对唐代诗歌的研究是十分精细的。他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写作方式对诗歌形
式和诗意本身的影响方面。对一个具体的诗人来说,“怎么写”是十分隐秘的艺术原则
在内部主宰写作的形态;而对一个时代的诗坛来说,“怎么写”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压力
在外部提供写作的惯例。宇文所安在初唐诗歌研究中发现,“三部式”的诗歌结构是宫
廷诗歌的显著特征,这种对大量作品的静态式的概括,反过来让我们认识到,这是在初
唐宫廷诗歌即席赋诗的环境下,快速构思所必须的一种写作模式;而宫廷诗人在赛诗会
上所竞争的就是某种常用技巧的圆熟或者反叛,并且让它符合眼前的写作环境。而从初
唐四杰、陈子昂开始到盛唐诸家,作者则注重分析他们各自与这种主流创作惯例的离合
方式。如王勃利用情感的同一和结尾方式的革新,来突破初唐宫廷诗歌的基本结构。而
陈子昂、李白用强烈的个性精神来突破强大的诗坛风气。王维则一方面继承了宫廷诗人
的技巧和控制文体的能力,一方面则结合自己引退回归的思想转向,达成一种质朴的风
格。宫廷诗人的技术自觉和非宫廷诗人在个性驱使下的技术裂变,成为初盛唐诗歌发展
的基本主题。
  从惯常的文学史思路考察,宇文所安的唐诗论述似乎是单纯的。我们经常看到的诗
歌史,基本上要建立在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学理论的发展这两个因素之上。而宇文所安
显然对唐代社会历史采取了隔离的态度,对文学理论的观念性分析也采取了最小的篇幅
,而把全部的信念集中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上,以创作的事实构成诗歌发展的全
部历史。

  唐诗怎么读
  宇文所安对诗歌写作状态和阅读状态的分析也是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在分析王昌
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时,他认为,它的创作状态是特定环境下的应酬,而将其作
为歌辞传唱于歌妓之口时,它就取得了普遍性的意义。在这里,他还特别关注了杜甫那
些无法确定其写作场合的诗歌。这样就将诗歌研究关注的环节复杂化了:写作中作为惯
例的一种先在的限制,写作时具体的运用和构思,写作后被阅读传播的方式如何延展诗
意,都成为解释诗歌所需要关注的因素。
  他对“追忆”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往事再现的心理状态的解析,体现出丰富而深刻
的文学意义。《追忆》从古代的祭祀和历史感怀、孔子的“述而不作”和庄子的骷髅寓
言开始,采用了中西比较的方式、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其他心理学知识,结合具体的典型
作品分析写作中如何以“追忆”的方式处理时间性的断裂和隔膜。遗忘的幻灭和记忆的
破碎,都变成某种心理力量重新描述时间的联系,不但构成一种传统的文学感受,而且
产生出不同的写作方式与心理氛围。杜牧曾指出,李贺诗歌有以“探询前事”为内容的
一类;而已故文学史家陈贻贝欣先生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也有助于我们对照中西学者的
研究心得进一步思考“往事再现”的文学现象。
  □李俊(文学博士)

  作者简介

  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
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
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
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
,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
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
自立,实属侥幸尔。  (摘自《初唐诗》)

  图: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三联书店
2004年12月版,12.80元。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7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