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elville (匆匆过客),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近代科学为何难产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n 15 09:18:03 2001), 转信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的侦察机在中国海南省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国两架空军
飞机按照国际惯例对其进行监视。突然美国侦察机撞向一架中国空军飞机,并导致
该机坠毁,飞行员死亡,美机也受损,并在没有中国方面同意的情况下侵入我国领
空,降落在中国的海南陵水机场。有人问:为什么建国初,在那个年代,中国可以
抗美援朝,与美国抗衡,而今天却胆怯了呢?原因很多,今天,我想在这里就其中
一个原因,即科技的落后来议论一番。
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字系统、金属(青铜器)、城市诸因素的同时具备作为文明出
现的标志,那么中国的有确切文明三要素的殷商文明是欧亚大陆最后一个文明发源
地。中国文明虽然比其他几个文明晚,但是,我们却在后来的3000年里创造发明了
比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等等。
回头我们再看看西方的科技发展史。西方文明比中国早,当然会有一些发明会比中
国早,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西方的欧几里德已经撰写了《几何原理》,阿基
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但是西方不断德战乱以及后来的政教合一使得欧
洲很快进入了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的。故在此阶段中国的科技一度远远领
先于西方。从中国的明朝正德年间,西方的科技开始领先于中国。
为什么曾经在科学技术上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国,没有能够发展出近代科学。
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难产?自上世纪来,人们进行了种种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结
果表明,这个问题与近代科学为什么能在西方产生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近代科学的产生需要哪些张力?近代科技发展史表明:近代科学产生最少需要三
种最基本的张力。即社会张力,文化张力,以及科学张力。十六世纪中期以后,西
方各国比如英国,意大利,荷兰,法国等国相继具备了这些张力,而中国却不具备

就社会张力而言,近代科学的产生需要一个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民主政体较为健
全,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的开放性的社会结构,因为只有这种开放的社会结构才能对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张力,但中国始终未能形成这种结构。
从经济体制上看虽然晚明时曾经有过最初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这种萌芽也确实
曾在当时产生过近代科学的萌动。但是,晚明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的中国并
不占主导地位。只是局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只是局限于这
些地区的为数极少的某些手工工厂当中。在当时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重农
抑商的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
从政治体制上看,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均已社会的革命为前导如意大利的文
艺复兴,荷兰,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这些革命的酝酿,兴起,和完成
。为这些国家的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扫除了社会障碍,但中国除了晚明时期兴起
了一股脆弱的近代启蒙思潮之外,不曾有过任何社会变革。有的只是改朝换代,中
国在政治体系中一直所奉行的,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宗族制的封建专制政治。直到
1911年。
从对外交关系上看,在明代,中国虽然出现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成祖,明宣宗
相继派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通商,也不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对外关系,而是为了宣
扬明朝的国威。正因为如此,所以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耗资庞大,而带回来的却不过
是些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所谓的无名的宝物。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
,规定凡出海者,一律杀头。
就文化张力而言,近代科学的产生需要一个相适应的教育,哲学和宗教等因素构成
的开放性的文化结构。因为只有这种开放性的文化结构才能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又张力。
但从晚明时期起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始终未能形成这种文化结构。
从教育上看,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教育的集中体现。最初科举考试还设有明
科,到了宋代,就只考策论,明清考八股文。在这种僵化的科举制度的桎梏下,大
批人才皓首于穷经读史之中。这种腐败的科举制度不仅不能像西方近代大学教育那
样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张力,而且从根本上破坏了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所
必须的人才资源。明代学者李卓吾说:两千年来无议论(这里议论也就是指批评,
指思想)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两千年来无是非,以孔夫子之是非
为是非。就是说,真理的标准不是思考、检验、实践,而是一个人的是非为是非。

    从哲学上看,西方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哲学与科学之间
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张力作用。中国晚明时期虽然产生过近代色彩的哲学启蒙,但在
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儒表法里的中国传统哲学。儒家的哲学宗旨是修身,法
家的哲学宗旨是治人。不论是儒家哲学,还是法家哲学,其哲学都不过是对其理论
学说的和社会学说的一些哲学论证,对自然都不甚了了。他们都没有一套像样的自
然观。中国的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如《论语》《四书》等
,西方的哲学中也有这些,但更突出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特别
缺乏的。然而恰恰自然哲学却是现代科学的前身。
从宗教上看,西方的基督教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神学自然观
,尽管基督教的神学自然观所依托的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个盖仑的人体学说是错误的
,但他也从一个错误的方面对近代科学的孕育和革命产生了张力。但是在中国,占
主导地位的佛教,道教,和儒教中。佛教不仅与科学无关而且他还对人们产生了消
极的影响:培养中国人逆来顺受的卑屈心理。摈戒情欲,禅定禅机,静坐敛心,专
注一境,达到渐悟或顿悟,见性成佛。不重视今生,而重视来世。道教虽然对中国
古代的天文学和;炼丹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其思想过于消极。他们提倡事
不关己,逍遥自在,无为而无不为。儒教却在培养中国人的强烈崇古意识。古已有
之,古代的最好。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中国人还在见到西方的一些发明后,就钻到中
国古人的古书中去寻找所谓的祖宗。
就科学张力而言,近代科学的产生需要一个由自然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
用技术等不同的科学层次构成的开放性的科学结构,因为只有这种开放性的科学结
构才能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张力。
在西方古希腊科学的结构中已初步具有勒这种结构的原始胚胎,比如在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期,西方的欧几里德已经撰写了《几何原理》,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
浮力定律等等。到了中世纪后期,当古希腊科学逐渐复兴时,这种具有内在张力的
科学结构也随之逐渐复兴。所以近代科学能在这一结构的理论与试验,科学与技术
的相互推动中获得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张力。
而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结构是已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实用科学技术结构。
在这种科学技术结构中,自然哲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基本上是空白。如果说曾
经有过一些研究,那也是附属在农学,历法,医学和实用数学这些传统的应用科学
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没有能够形成循环
发展的机制与张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虽然早在宋代就发明了活塞式风箱这
种为近代蒸汽机的活塞式气缸所借鉴的主要技术构件,但由于中国缺乏有关蒸汽压
力,大气压力和真空作应用的理论和试验方面的基础研究,所以中国始终未能发明
蒸气机。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是三个封闭的子系统的话
,那么由这三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就是一个不利于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封闭
大系统。尽管这个大系统能使应用科学,特别是能使应用技术在时代积累中取得超
过同期西方的一系列光辉成就,但这个带有典型的封建色彩的大系统却不利于层次
更高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1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