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之战:清军伤亡十人,明军阵亡五万三千人,这可能吗?

2020-09-27 19:30:19 作者: 崇祯十四年之

大明崇祯十四年三月,蓟辽总督洪承畴带领十三万精锐明军驰援锦州,决战于八月二十一日深夜展开,次日天明统计战果:清军伤亡十人,明军阵亡五万三千人!

看到这样的战报,双方统帅,也就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大清崇德皇帝皇太极的表现惊人的一致:这不可能,重新核实!

很不幸,双方都没有伪造战报,清军确实是以微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伤亡,将明军最后一支精锐消灭殆尽,这也导致了明朝最后的名帅和名将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明清强弱易位,即使没有李自成搅局,明朝也要玩完了。

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此战明君获胜,因为那样的话就会避免后来三百多年的悲剧,但史实就是这么无情。而复盘那场战役,我们还会很悲哀地发现,此战失利,洪承畴和祖大寿都没有责任,真正应该为数万明军将士阵亡负责的,是坐在紫禁城里、据说很是勤政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还有那个“雅有才,晓边事”的兵部尚书陈新甲。

《清史稿·太宗本纪》对这次战役的记载很简略,这是因为参战的明军将帅都投降了清廷,清朝活下来的史学家要给他们留一点面子:

“是役也,斩首五万,获马七千,军资器械称是。承畴收败兵万馀人入松山,婴城守,不能战。”

而《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李朝实录》对战的记载大致一致,明军战场阵亡五万,其后清军又杀俘三千,明军仅死亡人数就超过了五万三千,真正逃离战场进入相对安全的松山城的,只有洪承畴带领的一万余残兵,吴三桂“仅以身免”,一个部下都没带出来,只身逃进了宁远。

前面咱们说过,此战惨败,责任不在洪承畴祖大寿,而在朱由检和陈新甲。

陈新甲的事迹见于《明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位大明兵部尚书在崇祯十四年都做了些什么。

大明崇祯十四年之战始于多尔衮围困锦州,但当是锦州还真没到危急关头,锦州守将祖大寿一开始根本就没着急,因为他对付多尔衮,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当年多尔衮雄心勃勃地要拿下锦州城,但是却在祖大寿构建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明军的红衣大炮一炮下去,清军死伤枕籍——祖大寿囤积了足够一年使用的粮弹,他准备把多尔衮耗死在锦州城下,如果皇太极亲自前来,祖大寿也很愿意给他一炮。

锦州之战被祖大寿和多尔衮打成了笑话:被包围的祖大寿有吃有喝,包围者多尔衮反倒出现了粮草不济,只好撤军三十里,并让部队轮番回到沈阳去找饭吃。这时候的锦州之围,已经名存实亡,祖大寿的将士可以出城打野味改善伙食了。

一听多尔衮把锦州之战打成了笑话,皇太极虫颜大怒,对多尔衮进行了严厉处罚:削去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爵位,降为郡王,罚银一万两,夺两牛录(八旗建制,一般每个旗主麾下有二十五牛录)。

被皇帝哥哥严厉处罚的多尔衮在锦州城外又修了一圈大城墙,隔断了锦州与杏山、松山、宁远的联系,这时候祖大寿才开始向京城求援。

虽然发出求援申请,但是包围圈里的祖大寿还是比京城里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冷静,他分别给崇祯和奉命驰援的洪承畴写信:圣上和督师不必着急,按祖某还挺得住。

祖大寿不着急,洪承畴也不着急,真正着急的是皇太极:按照祖大寿的建议(请以车营逼,毋轻战),洪承畴车轮滚滚向锦州开来,一路上步步为营,宁远、塔山、高桥、松山、杏山,十三万大军像一个钢铁刺猬,让沿途袭扰的清军游骑无从下手。

皇太极急得口里吐血(忧愤呕血)鼻子流血,在八月十四日用大碗接着鼻血策马狂奔来到前线——皇太极知道,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他那个宝贝弟弟多尔衮,就要被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碾压成齑粉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