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生前不重用自己的儿子?

2020-09-11 04:22:24 作者: 宋太祖赵匡胤

18岁时,赵匡胤成婚,结发妻子是父亲同僚之女贺氏。

贺氏的父亲是右千牛卫率府率,禁军中的中下级军官,他为人忠厚,对名利没什么贪念。在这种家庭长大的贺氏,自然也没有大小姐的刁蛮脾气。

新婚之后,赵匡胤继续过了三年游手好闲的家居生活,21岁离家闯荡天下,22岁加入郭威的讨伐军。从此,贺氏与丈夫聚少离多。四年后,郭威称帝,赵匡胤正式获得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职务——禁军东西班行首,这才把家人接到后周都城汴京。

就在这一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出生。

追随郭威之后,赵匡胤迅速成长起来,后来更成为周世宗的心腹,从此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30岁的赵匡胤被封为定国军节度使,官居一品。夫贵妻荣,28岁的贺氏也被封为会稽郡夫人。可惜,两年之后,贺氏病逝。

贺氏16岁和赵匡胤成婚,30岁去世,陪赵匡胤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一段时光。她在赵家扮演了一个好媳妇的角色,公公和丈夫常年在外,贺氏在家孝敬婆婆,呵护弟妹(贺氏嫁入,三弟赵光义不过五岁),操持家务,带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日子过得琐碎而忙碌。她是一个普通女人,没什么心机谋略,对赵匡胤的大业也没什么帮助。而赵匡胤称帝的第三年才追封贺氏为皇后,和赵光义即位当月就追封发妻为后相比,多少显得薄情。

贺氏死的时候,儿子赵德昭不过八岁。母亲的早逝,似乎也带走了赵德昭的幸运。

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14岁出阁。按照惯例,皇子出阁应该封王。可是赵匡胤却以“年幼,还要继续成长”为名,只给了他贵州防御使的职务。开宝六年(969年),宰相赵普去位,赵匡胤加封三弟赵光义为晋王,也不过将儿子赵德昭升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使他有了一品的职衔。直到开宝九年赵匡胤去世,赵德昭都没封王。

以赵匡胤的政治智慧,为何如此打压嫡长子?两宋史家认为,太祖有意立三弟赵光义为帝,才不封儿子为王。事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赵匡胤戎马半生,子息单薄,一生有四子,可成年的只有两位,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德芳年纪较小,又是庶出,赵匡胤基本没有考虑让他即位。但对嫡长子赵德昭,则花了许多心思来保护。

五代政局混乱,一个王朝常常一二十年就被颠覆。赵宋之所以能够建立,和后周没有长君有很大关系。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与赵匡胤、时任宰相的赵普做出“金匮预盟”的约定,如果赵匡胤早逝,就让已经成年的三弟赵光义即位。于是,就在这一年,赵匡胤大力抬举三弟,任命其为开封尹,掌控京城政务。五代以来,这个职务经常由皇太子兼任,两宋史家认为太祖有意传位给太宗,大约由此而来。

只是,在建国之初,兄终弟及利大于弊;等到开宝年间,国家日渐稳定,兄终弟及就显得弊大于利了。

赵匡胤虽然一直没有册封赵德昭为王,但是对比赵德昭和赵光义的职务,除了一个是山南西道节度使、一个是晋王之外,两人都担任宋朝直辖市市长(府尹),都是同平章事,级别相同。此外,在开宝八年,赵匡胤收服江南之后,赵德昭的岳父出任了河南尹、彰德节度使,成为河南当地的军政一把手。次年,赵匡胤又提出,要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的公开理由是为了大宋百年基业考虑,私下的理由却是为儿子登基做铺垫。一旦顺利迁都洛阳,经营洛阳十多年的河南尹必然可以为女婿赵德昭的即位保驾护航,开封尹赵光义则如同斩断手足,势力必将大减。

迁都议案自然遭到赵光义一伙的疯狂反对。赵匡胤不想看到兄弟相残的景象,只好主动表态搁置争议,暂缓迁都。同时,赵匡胤开始讨伐北汉,意图在一两年内完成天下一统,交给儿子一个完整而安全的江山。然而,就在这一年冬天,赵匡胤莫名暴亡。四年后的冬天,不堪忍受叔父猜忌的赵德昭自刎而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