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乾隆,会不会也给英国国王下这道“无厘头圣旨”?

2020-09-11 23:48:13 作者: 如果你是乾隆

18世纪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英国,派使团访问清朝,希望与印象中的东方大国建立贸易关系。

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亲笔书信,提出希望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在中国派驻使节。

1792年9月,英国贵族马戛尔尼率团,怀着“追星”般的激动心情,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新品”,从地球的另一端出发了……

西方人梦中的“天朝”

在此之前,中国之于西方是一种神秘且神圣的存在。

马可·波罗笔下的杭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

在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西方学者曾如此评价他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书对欧洲文学、科学、哲学、宗教及生活方面的影响,或许要超过17世纪其他任何的史学著作。”

16世纪初葡萄牙大使到到明朝皇宫上递国书

清康熙时期,西方仍然习惯性地仰视中国。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事》中写道:“中国的国家治理上远胜于文明的欧洲!”

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也呼吁美国要向清朝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战争的危险。所有的公民就都能过上(中国)农民的好日子了。”

康熙&路易十四——两位帝皇在隔着千万里的距离通信清朝人梦中的“天朝”

当时的清朝,经历了康雍乾三朝长达130年的稳定统治,在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里渐渐睡去,对当时西方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一无所知。社会的长时间稳定,人口的迅速增长,让这个“盛世”看起来不可撼动。

此时的乾隆,正享受在“万国来朝”的梦境里。当然也不只乾隆,整个官僚集团乃至黎民百姓,心里都觉得大清以外的世界不足为惧。清廷官员正在为各国使节行礼时跪与不跪,争论不已。大清的百姓们,也难改几千年的认知,觉得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天朝。英国使团在踏上旅程之前,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一道圣旨,揭开了真相

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使团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等,由兵船护送。

当时正值乾隆皇帝80岁大寿。使团给乾隆带来的生日礼物,整整600箱,包括蒸汽机、棉纺机、梳棉机、织机、天文仪器、榴弹炮、卡宾枪、步枪和手枪等,还有英国最大的“君主号”船舰模型。

9月14日,乾隆皇帝召见了使团。虽然对于英国使节拒绝行跪拜叩首礼,乾隆明显龙颜不悦;看过礼品清单后,他也没看上这些“小把戏”。但为了嘉许英国国王的“孝心”,乾隆还是对他下了一道圣旨,以示安抚。

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的圣旨

乾隆爷的圣旨全文976字。

开头是这样的:“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对于两国的贸易往来(开放通商口岸),他是这样回复的:“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对于派驻使节,他是这样回复的:“设天朝欲差人常住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

对于英国“进献”的礼物,他是这样回复的:“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国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