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进城不准杀一人,却唯独杀了这个武将,为何这人必须死?

2020-09-12 11:56:01 作者: 赵匡胤:进城

赵匡胤:进城不准杀一人,却唯独杀了这个武将,为何这人必须死?

文/大国鉴史 图/来源网络

改朝换代,对于历史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从秦始皇建立封建政权开始,大一统朝代也有,割据朝代也有。但是没有一家是能够千秋万代的,而每一代的开国皇帝都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央集权”,但是每个皇帝所采用的方式都不一样,汉朝和明朝的时候采用的是“杀”字诀,就是为了免除后患,大部分的武将和文臣都受到了迫害,但是宋朝所采取的方式就比较温和了,他是采取的怀柔政策“杯酒释兵权”。

在五代十国时期,各方势力割据,而且大多是短命王朝,今天这个当皇帝,明天这个当皇帝,连年的征战也让国家迫切的需要统一。在一些野心家的心中,谁都想要成为一个皇帝,甚至是千秋万代。而在公元960年的元旦,一句民谣开始在开封城内疯传,但是内容却是十分简单。

这句民谣是这样说的: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大体意思应该也能够懂,将军在出征的时候,点检就会成为天子,很显然这句话就和汉高祖的”斩白蛇起义“啊,吴广的”丹书鱼腹“啊都是差不多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不用多说,这位点检,自然就是赵匡胤了。

出兵之日很快就到了,在这一年的元旦,五代十国中的北汉和辽国就准备出兵区攻打后周了,那时候柴荣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作为顾命大臣和禁军最高统帅的赵匡胤决定出兵陈桥。但是出兵之后的赵匡胤却是有点不一样了,再结合上面提到童谣,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发生了。

在成为了皇帝之后,赵匡胤肯定是要回去接收自己的地盘了,而作为一位仁义之君,赵匡胤下令所有人,不得对任何一个后周王朝的人有伤害,不管是城内的百姓还是城中的文臣武将,最主要的是皇帝,是千万不能够动的。作为当时实际领导者的话,属下肯定是要听的,但是有一个武将却在这次和平夺权中被杀。

他就是韩通,韩通和赵匡胤属于是同一级别的人物,赵匡胤是禁军的最高统帅,而这个韩通则是禁军的侍卫司都点检,同时也是先皇安排的顾命大臣之一。在听到了赵匡胤自立为帝之后,朝中的文武大臣一片哗然,因为赵匡胤掌握着军队,并且宣布不会对他们有所损伤之后,大部分的官员都没有想过反抗,但是这韩通偏偏是个例外。

他作为一个军队将领,是有军队的调动权和指挥权的,他第一时间的反映不是如何去投靠赵匡胤,而是如何去抵挡赵匡胤的进攻,甚至已经下令军队进行防御部署。就在发号施令的途中,这个韩通遇到了赵匡胤的一位部下王彦生,他听说韩通想要反抗的时候,第一时间追上了韩通,然后一刀结果了韩通,赵匡胤也没有遭遇抵抗,就这么浩浩荡荡的进城了。

但是在赵匡胤进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这个王彦生,他说自己已经下令不准杀害城中任何一个人,王彦生违反军令,应当是要军法处置的,但是同样的,因为这个命令,王彦生也可以逃过一劫。然后王彦生被免去了所有职务,韩通也被厚葬,最后安抚一番百姓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而关于韩通的死,其实是一种必然的。

从王彦生的角度来看,他作为赵匡胤的部下,不可能不知道赵匡胤的命令,而他敢违抗军令行事,很显然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支持,大胆猜测一下,这王彦生实际上就是赵匡胤安插在皇城中的一个卧底,他在外面已经放出了起义的消息,但是城中必须还要有内应,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还有人可以帮忙解决问题,而韩通的阻止就是一个大问题,王彦生必须要帮助他解决这个困难,不然韩通的计划部署一旦成功,赵匡胤就有可能会陷入苦战,而不是和平接收了。

另外就是这个韩通个人,他绝对是赵匡胤称帝的最大阻碍,他本身的性格就十分冲动,而且是个典型的刺头,从他调兵抵抗就可以看出,他是个死脑筋,不会转弯的那种,如果当时韩通真的调兵遣将成功的话,赵匡胤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都城的抵抗,甚至四方节度使都会伺机而动,最后宋朝能否顺利建立,都是模棱两可的未知数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