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理发师眼中的民国政要:汪精卫爱美 孔祥熙大方 蔡廷锴害羞

2020-09-13 19:31:11 作者: 御用理发师眼

“多大的官见到我,都得点头哈腰的,我让他低头他不敢抬头,我让他抬头他不敢低头……”这句话说的就是理发师。虽然对于普通理发师来说,让这些官员轮番低头的机会不多,但是在民国时就真有这样一位理发师,曾让大批的民国政要在他面前低头。

这位理发师的名字叫做罗伯礼,1895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8岁的时候在菲律宾马尼拉加入了同盟会。根据罗伯礼的自述,他的剃刀生涯开始于宣统元年(1909年),那时候他有一个专门的任务就是给革命者剪发。后来他辗转从菲律宾到香港再到上海,并最终在“一乐也”拿起剃刀成为了一名理发师。

“一乐也”当时在上海鼎鼎有名的大新公司的底层隔壁,是全上海最大最具规模的理发店。

因为“一乐也”早已经成为了当时上海理发界的扛把子,再加上罗伯礼曾经的革命经历,因此他便成为了中山先生在沪期间的“御用理发师”。

孙中山

当时中山先生定居在慕多利亚路(旧上海复兴公园旁的一条马路)14号。家里的陈设极为简单,同住的人只有两名副官和胡汉民先生。由于国事忙碌,中山先生理发只能一个月两次,每次都没超过十分钟。根据罗伯礼在1947年接受访问时的回忆,中山先生对于修饰非常简单,发质较硬而从不摸发油。修面的时候中山经常殷殷关注上海工会组织的情况,叮嘱他必须以身作则,负责将理发工会筹组统一起来,并劝导大家缴纳会费,以此来奠定革命工作的底层基础。

理发完毕,中山先生会要求副官向罗伯礼付费两元,并对罗伯礼说:“任何职业在革命工作的前都是一律平等的。”

1920年前后,随着时局动荡,军阀割据,许多民国政要都留居上海为未来进行筹划。吴铁成、郭泰祺、叶楚伧、张继等经常乘坐人力车前往“一乐也”理发。

根据罗伯礼的回忆,吴铁成最讲究修面,修好后一定要再使用电气磨面,剪发时要求慢条斯理。在整个理发过程中,随着剪刀的轧轧声,吴铁成总是闭目不语,静静的享受刀光皂影下这片刻的熨帖和温存。

郭泰祺

著名外交家,抗战胜利后中国首任驻联合国大使郭泰祺,当时年少偏偏,对修饰自然也特别注意。当郭泰祺穿着整洁的衣服挺拔的端坐在理发椅上的时候,罗伯礼便小心翼翼地为他轻抚衣服,熟练而又习惯地为他小心翼翼地保护鬓角上的两堆柔发,因为这是郭泰祺最为爱惜的一块禁地。自耳边以上,不允许露白。

那时候汪精卫、唐少川也都是罗伯礼的常客。汪精卫理发的时候,与众不同。他每次理发前后都要对自己的整个头部面部的美观作一个对比。如果他认为理发后并未有益于他原本的那副“小生”姿态,那么给的小费最多两角小洋。汪精卫对着镜子搔首弄姿的心理,常常让他把金钱和面子放在一起进行等量衡量。

汪精卫

在小费金额这点上,同样年少英俊的郭泰祺就与汪精卫完全不同了。尽管郭泰祺也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也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但他并不会根据自己每次理发后的喜好支付小费,每次都很有规律:理发四角,修面两角,从不给小费。

1930年代前后,罗伯礼还替宋子文在祈齐路(今岳阳路)公馆内理发。当时罗伯礼最担心的是他操剪速度不能符合宋子文突如其来的要求。宋子文要是在理发的时候突然催一声“快”,那么两三分钟内整个理发过程必须要完成,不要搽油,不要整理,付账一直都是每次大洋五元。

对于给这么多的民国政要理发,让罗伯礼印象极为深刻的竟然是孔祥熙。罗伯礼称孔祥熙在理发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和诚笃,是让他在记忆中始终觉得感激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