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记述官吏抓人情况,但相比被抓的老太太,杜甫为啥没事

2020-09-14 14:03:47 作者: 杜甫石壕吏记

杜甫是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在历史上面有诗史的称谓,原因就是他所描写的诗词都是和当时的历史有非常大的关系,他们往往都是反映了当时最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在他很多的诗词中,有这样一首叫做《石壕吏》的诗词,记载的是当年杜甫在西行途中经过石壕村,看到的唐朝官员深夜抓壮丁的情况。可是很多人同时也有了疑惑,那天网上,老太太都被抓走了,为啥杜甫就能幸免于难呢?他当年也就四五十岁,中年男子总是比老太太有用的吧?

首先我们说一下大背景,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领军队正在和叛军作战,可是当时唐朝军队内部不和,意见不统一,最后导致战事久久无法结束。在759年,叛军史思明率领军队增员安庆绪,并且对唐朝军队发动攻击,滏水之战唐军大败,于是郭子仪帅军队退守河阳,然后开始四处抓壮丁补充军力。

而当时我们的大诗人杜甫在前往华洲的路上,经过石壕村借宿,正巧遇到了唐朝官员大半夜抓壮丁,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记录。而接着我们根据诗中的情况,大致看一下当时的情况,杜甫说自己是因为躲在房间里面没有出来才没有被发现,可是这样的说法其实有些低估这些官员的办事能力了,石壕吏也不是这么好忽悠的,不然老头怎么就翻墙跑了(老翁逾墙走),而不是和杜甫躲在一起。顺带一提,这老头熟练地翻墙动作也能看出,抓壮丁这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说杜甫这是肯定躲不住了。

那么我们将简单分析一下杜甫没有被抓而老太太被抓的原因。首先杜甫不是当地人,根据唐朝的户籍信息我们可以知道,杜甫本来是襄阳人,后来迁到了河南巩县。而这个巩县是属于洛州管辖的,和石壕村是两个地方,所以一般来看,陕西官员在石壕抓人,抓的也只能是当地人,过路人是不能碰的。当然如果是在太平盛世,这么说就解释得通了,可是现在,安史之乱啊,这个理由就不是那么充分了。

而根据是杜甫另一首诗《新安吏》的说法,官吏们抓壮丁都是拿着村子的名册和户籍信息,挨家挨户的抓人,但是在《石壕吏》中,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出现,而且似乎这些官吏压根就不了解村中的情况,尤其是在诗中有提到,家中的情况都是老太太自己说明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可能由于战乱的原因,户籍资料有了缺失,髯口也因为大量流动而开始分散,官员们没有办法再次按照户籍信息找人了,所以就开始乱抓人。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石壕村中抓人的不是当地的官员,只是唐军的军吏,所以对当地的户籍信息完全不清楚,只是因为战事紧急所以才来找人。而再这样的情况下,杜甫虽然是个外地人,但是被抓出去充军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那么杜甫有没有自己防止被抓的能力呢?其实是有的。

杜甫,伟大的诗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唐朝的官员,而从杜甫当年的履历可以看出,在杜甫官拜右拾遗的时候,和大臣房琯关系非常好,二人还是布衣之交,但是在乾元元年,房琯被贬,而杜甫因为替他说话也跟着被贬,成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杜甫去上任是乾元二年春天从洛阳开始上任华洲的,在上任期间,作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所以在借宿石壕村期间,杜甫的官职就明确了,华州司功参军。

唐朝的州分为上中下三州,而华州是上州,而根据唐朝的官职等级,他们有九品三十级,饿上州的司功参军是一个从七品下的官职,放现在是就是个处级。虽然在当时是个小官,但是相比起吏来说,杜甫还是大官,即便是九品下的官职,也是比吏高一等的,所以但是石壕吏抓人遇到杜甫的时候,非但不敢抓,而且还要尊敬的叫他一声杜参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