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东音乐爱好者来说,来这里无异于朝圣

2020-09-20 21:38:37 作者: 对于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发祥地“三稔厅

麦琼 文/摄

珠三角给人的印象是富庶繁华,桑田蕉林,却也常常有将这片土地视为“文化沙漠”的鄙夷,实在是对珠三角的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觉。这里除了有珠江出海口的独特自然风貌和水乡的风土人情,还有深远流长的历史人文,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史的书写,岭南人的身影是不可或缺的。如今固然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群,高楼大厦和繁荣的商业广场,但是,要领略岭南文化,还是要看这里星罗棋布的特色市镇,而番禺的沙湾古镇就是一个典型。对于广东音乐爱好者来说,来这里无异于朝圣。

古镇风韵绵长

龙舟水季节,常常是阴晴不定。我没有专门选日子,随意找一个周末的早上驱车到沙湾古镇。心想如果恰好碰上哪个村镇起龙舟、鸣奏《赛龙夺锦》,那就美妙了。珠三角高速公路网非常发达,一小时不到,便可到达。入得古镇,阳光灿烂,真是天随人意。

沙湾古镇近些年作为旅游开发项目被外界所熟悉,也针对此定位进行了改造。其实,这在观感上令人不甚舒服。这样做小看了作为一座800年古镇所沉积下来的历史和人文力量。

沙湾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番禺县志》记载:“玄娇辅其左,九牛石拥其后。山明水媚,而一地迂回,坦夷其中。”走在这古旧的石街石巷,精致而整齐的岭南建筑群,似一幅古色古香的精美画卷,抑或是随珠水流淌的古老歌谣。相对于一些现代气派的旅游热点,古镇的文化含量、万种风情和恬静怡然有种养在闺中的感觉。

用蚝壳拼成的墙面

所谓沙湾风情,不来沙湾恐怕是很难了解的。这里的民间艺术之丰富超乎你的想象,除了闻名遐迩的沙湾飘色、醒狮、灰塑之外,还有灵气十足的艺术创意——小巷中各式各样的工艺创作。如鱼灯、木雕、砖雕等,不一而足。除此之外,当然也少不了舌尖上的体验。沙湾美食,恐怕连“食在广州”和“厨出凤厨”的广州、顺德人都得敬其三分。姜埋奶、炒牛奶、池渣饼、爬金山、鱼皮饺等等,光是名字就考验你的想象力,味道嘛,听说都是“食过返寻味”的品质。

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一定是困苦多于快乐的。不过观沙湾古镇的风物,我们可以想见这里的富庶和殷实,人们竟然生活得如此悠闲自在,不然怎么能留下这风情万种?吟诗弄月是传统文化崇尚的表达方式。然而,沙湾人竟是不屑于写诗作文(纵使这里教育发达),而沉迷于美食(叹茶)和作乐(玩弦)。这一点看来,沙湾人可能是将音乐与美食结合得最好的地方了。生长于此,又何必羡慕意大利的千层面和咏叹调呢?沙湾古时的富庶繁华,其实从音乐中就可以得到印证。没有经济的繁荣,音乐是没有生长的土壤的,至多是几段苦情的歌谣。而玩乐器一定是有闲有钱的时候才能发生的事情。而且,粤剧、黄梅戏、昆剧、京剧也会常常被请进古镇,这里的人们审美眼界可想而知。不信,听听悠扬新绮、意蕴开阔的广东音乐便可明了。

广东音乐的起源

私伙局小舞台

对我来说,沙湾古镇的建筑群中,位于安宁西街的“三稔厅”无疑是最想去的地方。它是目前能找到的广东音乐的最早发祥地。进得厅来,有一扇屏风,转过去便是宽阔的三稔厅了。大厅的上方有《山高水长》的匾额,两侧是一幅对联,形成音乐厅的格局,这便是广东音乐的圣地了。原来这里叫“大厅”,是富户何高尧(广东音乐始祖何博众之父)于清朝嘉庆年间建立的小祠堂,后来为纪念何博众便以其亲手种下的三稔树为名。一百多年来,这棵树生命力如广东音乐一样旺盛,树荫差不多遮住了整个院落,夏天院落中凉爽舒适。想当年,经典名曲《雨打芭蕉》《赛龙夺锦》常在这里奏响,不禁令人感叹。

何博众与勃拉姆斯同年出生(1833),都有着骄人的成就。将他俩相提并论不一定合适,但是以何博众艺术上的博采众长,绘画、设计、音乐皆通,创作出《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的成就,居然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无人知晓(卒年不详),实在是令人嘘唏。听说他擅弹十指琵琶,技巧高超,音乐创作更是影响了后来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他们在三稔厅组织乐社,玩出了沙湾人乐观的精神气质,玩出了流传百年的醇美曲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一段传奇。以我之浅见,《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七星伴月》《晚霞集锦》《陌头柳色》等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的器乐音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