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生财有道,组合拳榨取民财,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020-09-25 08:40:31 作者: 汉武帝生财有

提到汉武大帝人们首先会想到“雄才大略”四个字。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由一个个“大事”串联起来的,“征匈奴”“征南越”“征西南”……他在位的53年间,一共发动了26场大规模战争,将“武”这个谥号加在他的头上再合适不过。

在他的领导下,汉朝版图空前的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钱也花的空前的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不仅是要死人的,所耗费的粮饷也是个天文数字。

汉武帝不仅喜欢发动战争,还爱大修土木,未央宫、甘泉宫、建章宫、益延寿观、通天台一座座雄伟的宫殿建起来,一个个漕渠挖开来,花钱跟流水一样。

文景之治攒下来的钱很快就被他花光了,府库为之一空,朝廷入不敷出可怎么办?

汉武帝有绝招(阴招)——他决定从民间收割财富。找谁收?谁最肥找谁收!他的眼睛盯准了商人。

武帝初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崛起了一批大工商业主。这些人腰缠万贯,实力相当雄厚。

汉武帝不喜欢商人,觉得他们虽然有钱,但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拿他们的财富天经地义。

可是怎么能搞到商人的钱呢?得找个合理的理由。

汉武帝很快就找到了对策——卖爵。千夫、五大夫……全部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只要出得起钱,就能成为贵族。

商人缺什么?地位和名誉,当上贵族不仅可以穿绫罗绸缎,还不用服兵役和徭役,好处多多。

卖爵政策一出,商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抢购,武帝赚了个盆满钵满,不仅凑足了打仗的粮饷,也解决了修宫殿的工程款,商人们则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名誉,可谓皆大欢喜。

可是好景不长,汉武帝花钱无度,卖爵位的钱很快就花光了。眼见国库见底可如何是好?

武帝还留着后招——加税。在此之前,汉代的商业税大概是1.27%,武帝一口气提高了6倍,增加到6%。

这还不算完,阴损的在后面。为了更好的收税,他要求各地商贾主动向官府呈报财产,家里有多少房子、多少马匹、多少现金一律申报,不得有误。

6%虽然不高,但是因为申报环节由商人自己把控,没有官府监督,所以绝大多数商贾抱着侥幸心理,多多少少瞒报了一些。

阴损的环节来了:汉武帝早料到商人会这么做,所以紧接着下了一条法令,“告缗”令——凡是隐瞒不报,或者呈报的财产不实,其他人可以向官府揭发。揭发情况查证属实,官府立刻查抄该商人的全部财产,“告缗”人可获得半数财产,另外一半归国家。

这下全国的商人都倒了霉,一夜之间破产者不计其数。几代人攒下的钱全被国家和“告缗”人拿走了。想要伸冤,自己瞒报在先又没占住理,只能自认倒霉。

一时间通过“告缗”发财的人不计其数。“告缗”俨然成了穷人咸鱼翻身的最快途径。

可是应了老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很多靠“告缗”发财的人,前脚住进大宅,后脚又被别人告。到后来,不仅是商人,凡是有点钱的人都在“告缗”的波及范围之内。“其初只为商贾居货设,后告缗遍天下,则不商贾而有积蓄者,皆被告也。”

而这一情况引发的结果是,“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也就是有10万钱左右资产的中产阶级及富人,全军覆没,都破产了。

汉武帝打出一套组合拳,瞬间灭了一个阶级,皇权之强可见一斑。

通过“告缗”令,汉武帝大赚一笔,“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不仅朝廷肥了,地方上日子也好过了,“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各个郡县有了大额的开销。

朝廷有钱了,地方官府也富裕了,汉武帝一度以为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