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意义?那为什么秦孝公推崇而秦惠公抛呢?

2020-10-04 08:44:51 作者: 商鞅变法产生

自古以来,国无法不立,每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必定伴随有强大的法律。

而法律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邻里和谐及公众个人安全,公平公正获得利益等的必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律也同样要有适当的改变,以便对上述这些功能,提供更好地维护。

如果能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滚动起来,那发展的速度,决定会让所有人注目,而且社会的矛盾,也始终处在可控制的度。

可是每一次的完善改变,都不会是都不是那么容易相处,因为涉及要将不好的旧的请走,要让好的新的入住。

毕竟动了谁的利益,谁能不维护?无利可图的事业,也很难得到其他人的关注。

故事源起在秦孝公年间,当时的战国七雄,秦朝并不强大,在战争中经常失利在繁庞之战中还丢了河西地区,夹在各国缝隙中间,艰难生存。

而秦孝公,不想就这么碌碌无为地走过这一生,他想让秦国,能够在他的带领下走向强大,收复丢失的领土。

恰好卫鞅前来秦国,推销他的施政纲领而新的法令,牢牢结合了当时秦国所处环境,是一种简单又快速,能够迅速见效的好方法,于是,两个人是一拍即合,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开始了!

说到这里,我们先看一下卫鞅《也就是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而这句话就是商鞅的一个举动得来的,他首先立木为信,因为如果人们不相信你,你说的在好听,也没有人会去做。

商鞅让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发布告示说:如果谁能把这跟木头搬到北门,我将奖赏给他十两黄金,可是告示贴出去了很久,也没有人去搬,没有人相信会有这样的事,于是,商鞅把黄金提高到了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头抱了起来,并且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让人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人们一看,哇塞!来真的呀?亏大了,以后可再也不能落后了。

于是,在人们信服的情况下,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对轻罪也使用重刑;从而希望让人们能够知法,畏法,不犯法。

二、废除旧世卿世袭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让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起点上,都可以通过建立功勋而得到提升,打开了人才上下流动的通道,让有能者上,无能者下。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按照当时的发展情况,主要还是先以温饱为主,而人们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如何强大?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这个可能在当时有他积极的意义,这里不做评论。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削弱世卿的影响,扩大国家的掌控能力。

由于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所以是立竿见影,效果马上显现出来了,让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都得到了壮大。

于是,秦孝公和商鞅马上又实施了第二次变法:

第一步,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以前井田制时的,各种条条框框,把地块连接起来,既增加了面积,又方便了耕种。同时也能够达到增加产量的作用。

第二步,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废除诸侯郡王等分封制,以便中央集权。第三步,迁都咸阳,修建宫殿;打造合适的首都。第四步,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公平买卖。第五步,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统计具体居民数量,以便进行管理,并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第六步,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