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频频出现,细数古代的那些神童,童年早慧真的好吗?

2020-10-13 15:08:20 作者: 天才少年频频

对儿童心智早熟的担忧在三国时期达到极致,“三国之俗以幼慧为忌”,儿童早慧对家族成员看来并非幸事,反而是一种灾难。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也是东汉末年的神童,因触怒曹操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害,这加深了士大夫对早慧者成年后的隐忧。早慧者未必有好的结局,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没办法得到保障。诸葛亮对长子诸葛瞻也曾有过类似的担忧,《三国志》中记载:“瞻今已八岁,……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早慧和早夭似乎在汉代是一对相伴而生的词,因而也出现很多悼念夭折的言论。扬雄之子杨信去世后,扬雄就哀悼:“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曹操在痛失爱子曹冲时也写下“如何不禄,早世夭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于孩童早夭的悲痛。

《新三国》曹冲早夭

三、魏晋神童的新形象

随着玄学在魏晋兴起,思辨思维在社会上开始盛行,当时就涌现出一些清谈擅辩的早慧儿童。

《世说新语》中涉及早慧儿童的就有49则,其《言语》篇记载徐孺子9岁的时候赏月,当时有人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应该会极其明亮。徐孺子当场反驳说,并不是这样,就好比人的眼睛里要是没有瞳仁,那将什么也看不到。在他11岁的时候,与名士郭泰交游,见郭家院子里正在砍伐树木就询问原因,郭泰说修建房子的形状就像一个“口”字,里面种上树,不就成了“困”,这不太吉利!徐孺子却回答说,此言差矣,修建房子的形状像一个“口”字,假如里面只有人,岂不成了“囚”字,郭泰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把树砍掉。

《方正》当中记载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中午出行,但是逾期不至,陈太丘就先行一步。年仅7岁的陈元方在家门口玩,碰到父亲的友人姗姗来迟,那友人不仅不为自己失信于人而愧疚,反而责怪父亲撇下他先行。元方就用儒家准则批评他是无信无理之人,友人惭愧道歉,元方却“入门不顾”。

文史君说

其实所谓神童并不“神”,而是说他们身上有着不符合该年龄段的孩子所应有的学识或素质。细数历史上神童的事迹会发现,神童未必会对社会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神童现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父母望子成龙甚至拔苗助长的心理诉求。天道自然,人本应该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却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平凡的恐惧中。

回想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602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被称为东方神童,大学四年后考入中科院。然而这位被上帝吻过的天才少年在20岁时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被退学,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程序员。神童的头衔,既是光环也是枷锁,过早地承担本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智慧和责任,终不知是福还是祸。汉代学者王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就说过,很羡慕那些尽情享受童年的孩子。

参考文献

(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子今:《汉代齐鲁“神童”》,《齐鲁文化研究》2008年第00期。

董冠男:《魏晋时期“神童”现象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