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 | 急救尖兵口述:你眼中的惊心动魄,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2020-09-12 10:31:42 作者: 世界急救日

图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派出的8名党员驾驶员在武汉双线作战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我们是急救医生,我们的‘生命方舟’无数次地穿梭于大街小巷,用最快的速度奔波在生命的长廊里,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这段告白,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员。在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他们在最危险的前线坚守着生命摆渡人的职责。在本周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这支低调却硬核的队伍捧回了先进集体的至高荣誉。今天是2020年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主题是“疫情下的急救”,记者来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对话两位前线尖兵,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图为刘轶

再快一点,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讲述人:刘轶,38岁,工作13年

我叫刘轶,曾是一名军人,现在是救护车司机,中共党员。我经历过抗洪、抗震,这次又前往武汉抗疫。我们平时就是整个医疗系统里最“急”的人,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救护车就是移动的方舟,何处不是战斗的主场?

2009年H1N9禽流感来临时,我就已经穿过防护服接触过病人了。可这一次疫情传播的速度,远超我的预料。2月10日,我们8位党员驾驶员根据上级要求,组建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紧急赶赴武汉执行新冠病人的转运任务。我被授命为队长,这是我第一次带队,我很紧张。“上战场,我早就不怕了,但要保护队员,压力很大。”

图说:队员们肩负着组织和上海人民的重托出发了

2月10日当晚,火车出发,我没有家属送行。还好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来,否则我怕情绪失控。11日凌晨,我们抵达了武昌站,马上投入战斗。

作为队长,我制定转运方案、组织转运工作、统计转运信息,我的同事们个个技术精湛、吃苦耐劳,中国红十字总会指令上海救援队同时接受武汉急救中心调派和承担光谷同济医院院内转运任务,成为唯一一支双线作战的队伍。

运送病人就是与时间赛跑,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开车,下雨天能见度都不到5米。在任务最重的时候,我们曾一天转运150多人,出动30多车次。我们运送的很多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具有很强传染性,因此每一个防护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得有半点纰漏。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把一个气管切开的病人运到武汉协和医院。在武汉,我们是不需要把病人送入病区的。那时武汉抗疫人手最吃紧,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在忙抢救,到了病区楼下,始终等不到人来接。一个小时过去了,眼看病人氧饱和度下降,我的同事薛凯华果断把这个病人送入病区,并将病人抬抱到病床。在病人的生死面前,我们没有退路,更没有时间来思考和纠结。

图说:手机拍下的“人肉靠背”

还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我们的跟车护士来自内蒙古医疗队。那天转运一个病人去金银潭医院,等待交接的过程中,病人突然呼吸困难,要吸氧,而且他说自己躺着不舒服,要坐起来。病人身体虚弱,缺氧的情况下整个人软绵绵的一直朝后倒。护士和我的同事轮流跪在担架上,用身体充当靠背,就这样,病人整整倚靠了一个小时。

我们在武汉执行任务40天,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工作,那就是风驰电掣、惊涛骇浪。我们没有固定的战场,车轮遍布协和、同济、金银谭、雷神山、火神山以及各个方舱。8名队员,5台负压车共累计转运新冠患者2626人,其中重症255人、轻症2371人,共出动738车次。

疫情之下,急救工作变得特别。回上海后,我继续投入了防疫战中。我是一名急救人,我的任务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病人安全交给医院,尽可能挽救他的生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