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鄗代之战: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赵国哀兵枕戈终奋起

2020-09-28 11:57:54 作者: 赵燕鄗代之战

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王之绶,王以足蹴之。

将渠泣曰:“臣非自为,为王也!”

当燕军到达宋子城后,赵武成王在同群臣仔细分析之后,很果断地便任命廉颇和乐乘统率了赵国共25万人,主帅由廉颇担任,廉颇一人主导整场“赵国哀兵对抗燕国率军”的鄗代之战。

→廉颇率领20万军队前往鄗邑,迎击栗腹主力;

→乐乘率领5万军队前往代邑,坚守阵地,抵抗卿秦;

鄗代之战的结局很快便有了分晓,正所谓“哀兵必胜”,更何况燕军面对的还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数次大战中都未曾被击溃的赵国军队。燕国在这次主动发起的战争中最终大败而归,60万大军败在了25万军队先不说,竟然被廉颇、乐乘领兵趁势追击到了燕国都城蓟。最终迫于形势,燕王喜不得不主动割城五座以示好,并且在强赵的要求下,燕王喜不得已派遣将渠出使赵国与之议和。

燕师至宋子,赵廉颇为将,逆击之,败栗腹于鄗,败卿秦于代。追五百馀里,遂围燕。燕人请和,赵人曰:“必令将渠处和。”燕王使将渠为相而处和,赵师乃解去。

从秦赵“长平之战”看待赵燕“鄗代之战”

即便赵国在公元前260年已经兵败秦国,且45万大军尽数被坑杀之,但如果仔细了解长平之战的话,其实也许我们可以用“两败俱伤”这个字眼来形容,毕竟长平之战中秦军不是零伤亡,秦国本身在这场战役中也是颇具伤亡的(赵武成王没有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之前,秦军即便有白起统率,但也是前期处于不利地位)。本来廉颇欲图以“坚守不出、坚壁对抗”来对抗秦军,但数月的坚守消耗,直接使得赵、秦两方面临了新的问题:

赵虽长期坚守,但粮草不足;

赵武成王中计,临阵换将;

秦虽长期围困,但收获粮食的季节即将来 临,再不趁机攻打,恐贻误战机;

白起临阵设计,反间计令赵武成王将老将廉颇及时换掉;

果不其然,急于求成的赵武成王当真中计,临阵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将廉颇,在此之前,赵武成王言辞急拒了赵括母亲和蔺相如的劝阻。从赵括母亲和赵相蔺相如的极力劝阻不难看出:赵括的军事资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的,其实从赵武成王的一意孤行来看,是同之后燕王喜不顾乐间和将渠的意见而冒然发动鄗代之战有所类似的,这也终将注定长平之战中赵国的败势。

长平之战形势图

赵括代替廉颇后,“新官上任”的他第一时间改变作战部署,开始了转守为攻的步伐。赵括取代了廉颇,白起也被秦王任命为主将取代了王龁的位置。试问:即便赵括有一定军事素质水平,但他能同白起相提并论吗?很快,长平之战落幕了,赵军伤亡45万;相应地,秦军也损失了30万,“惨胜”二字用来形容这场战役,名副其实。

《通典》: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所以说,赵国虽然经此次战役大败于秦国,但“30万秦军”的伤亡足以证明出赵国军队的实力水平。我们姑且这样认为:赵括军事实力不济,但赵国军队的实力却令天下人叹服。除此之外,翻阅有关史料,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的赵国,对外战役之中,确实是败少胜多的。

从长平之战后“白范之争”看待“鄗代之战”

长平之战,赵国败退之后,对当时局势了如指掌的白起很灵敏地捕捉到了“欲彻底亡赵,该乘胜追击”的战机。于是在军队稍作整顿之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真正想要实现“毕此功于一役”的军事兼政治目标。

→王龁率部分军队进攻赵国皮牢;

→司马梗率部分军队北上进攻太原;

→白起亲率主力部队进攻首都邯郸;

此时刚刚转入赵国的上党转瞬间又被秦军收复,面对着白起“分而并进”的三路大军,矛头所指的赵国和韩国惊恐万分。韩国实力自‘“三家分晋”之时起,便就十分软弱;再加之赵国元气大伤,恐两国联手也不是秦军对手。在我看来,如果当真赵、韩联手共同克制秦军的话,胜券的可能性未免微乎其微。赢了还好,不幸战败的话,两国下一秒就接受亡国灭种的浩劫了。所以说,无论如何,赵、韩两国都得使出浑身解数,躲避接下来的这次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