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武将,清朝派出6位亲王也不是对手,可惜最后被叛徒所杀

2020-10-12 19:33:32 作者: 明朝一武将,

我们拥有数千年的璀璨文明,元朝和清朝这两朝代在历史的河流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两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我们国家。特别是清朝,建国的过程比元朝更曲折。满军当时要面对风雨飘摇的明王朝,还有险些就要赢得天下的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的西军部队也是虎视眈眈。

尽管清军气势如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不是一帆风顺,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特别是明朝大将姜瓖,如果不是身处乱世,他本可以做一名普通的边防武将,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姜瓖出生于武将世家,家中世代都是军人,哥哥姜让是陕西榆林的总兵,弟弟也是山西的副总兵。但姜瓖却成绩平平,在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因为大同身处明朝九边重镇中最为重要的城池之一,更是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在当时各方势力都对这个地方势在必得,身为大同总兵的姜瓖被迫被推出来,为了自己地手下弟兄也为了他自己的前途,开始周旋于李自成和清廷之间。

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到京师,看到气数已尽的明朝,姜瓖知道再纨绔抵抗也是徒劳,只会增加将士们的伤亡。所以姜瓖识时务的带着部下投靠了李自成,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世事难料,李自成在攻占北京不久后,多尔衮与吴三桂联合抵抗李自成。面对强大的清兵,李自成毫无还击之力。任人宰割,不久便兵败清朝。

姜瓖之所以名垂青史,并不是因为显赫的战功,多半都因为他的识时务。见到新靠山李自成已经是泥菩萨过江,没有能力再庇护他这个大同守将,再次认清时事的姜瓖又带着弟兄们投靠大清。以求得将士们的安稳以及自己的锦绣前程。自认为带着数万大军和兵家重镇大同这两方面筹码会得到清军的重任,可以做回自己的大同守将。

但没想到摄政王多尔衮指责他投诚不真心,因为姜瓖一直用明代的年号。而且觉得他是个摇摆不定的人,并不值得信赖。清朝一众大臣对他更是冷嘲热讽,即使立下战功也被满人忽视。更过分的是清朝竟要求姜瓖把长子姜之生送往北京,这明显具有人质的性质。面对这一切,姜瓖还不得不叩首"谢恩",毕竟自己已经没有后路了。而且手中实际的兵权也在清将吴惟华手中,姜瓖空有大同守将的职位。

毕竟是武将世家出身,在羞辱和悔恨中过了数年的姜瓖决定要起义,一雪前耻。终于在顺治五年的时候带着部下举起抗清大旗。当时清朝元老多铎病故,压制姜瓖多年的多尔衮也身患重病。而且清朝此时也刚入关不久,根基尚未稳定。在姜瓖的起义后得到了大同附近十一城的拥护,他们以割满人的长辫为标志,遵用明朝历法。大同身处各地交汇要地,为了政权稳定,清政府不允许这个地方出现问题。

多尔衮眼看要出大乱子,所以把北方的精兵都派到大同方向。更是派出了英亲王、敬谨亲王等五位亲王和他自己这位摄政王这六位大将亲赴大同,甚至把京师地区的兵力都集结到大同。当初清朝打李自成都没有这么大架势。这场起义从夏天打到顺治十月,结束于大同守将杨振威等人斩姜瓖的首级献与清朝,姜瓖的家人也惨遭杀害。其后除了清朝功臣杨振威的部下及家属外,余下将士和他们的家人统统惨遭屠杀。大同惨遭屠城,一度血流成河。

姜瓖的战败是必然的,因为立场始终摇摆不定,这样的人不论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而且清朝从东北的一隅之地走到统治中国数百年的王朝,离不开八旗强大的战力。特别是满人的铁骑,也是清朝建国后重要的国防力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