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中历代名人大佬肖像与颜值图式研究

2020-09-27 04:20:00 作者: 《三才图会》

绪 论

《三才图会》的初刻本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王圻与其子王思义编集而成的百科式图录类书,共有106卷,以“天、地、人”三才的格局分为十四类。

本文其他参考资料中的一小部分如下:贺万里《儒学伦理与中国古代画像赞的图式表现》、马娟《试析明代肖像画的平面性造型特征》、小川阳一(日)《明清肖像画与相术的关系》、徐默《相术与中国传统肖像画之渊源考略》、杨涛《从相学的角度浅析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形神观念》、杨新《肖像画与相术》...

以上列举了小部分直接讨论相术和肖像画之间内在关联的文章,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大部分关于传统肖像画的讨论都离不开对相术的涉及。其他文献在此也不做赘述。

不管从理论还是图式方面,可以说传统肖像画对古代大佬颜值的绘制和观察方法多少借助于相学,特别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绘制者完全不在同一个朝代的情况,如何绘制,是否涉及相术的伦理观念等是值得留意的。

第一章 图式分析古代大佬颜值

通过横向对比,在《三才图会》中的历代名臣像的153张肖像图里,有比较明显的“模件”成分。“由于描绘对象属于已经逝世的历史人物,画家无法亲眼目睹,有没有可供参考的形象史料,只能以文字记载作为主要依据,因此,图像多为想象之作。”这里的“想象之作”实则有一套内在的制作模式和归律。我们无法追溯到最早的画赞版本为哪本,但若作为最早的版本,上文所述的“根据文字记载作为主要依据”理应成立。而后代所有的画赞书目在编撰的时候,基本都以旧本作参照。

又如上文所述,那些“旧本”没有的人物肖像,其“稍稍人为”的方式或许为其他肖像绘制过程中产生的人物范式以及伦理要求而形成。《三才图会》整本书的框架主要突出了“图像”对叙述历史的重要性,王圻在序言中谈到“图会所以成造化、助人伦、穷万变、侧幽徽、盖甚哉,图之不可以亡也”。强调了图像的功能性。而图像在“成造化、助人伦”的道德要求下,“想象”当是有所依据的。后者如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凡写故实,须细思其人其事,始末如何,如身临其境,目击耳闻一般。写其人不徒写其形,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写武侯如见韬略,写太白则显有风流,陶彭泽傲骨清风,白乐天醉吟洒脱,皆寓此意。”当肖像无法苛求形似的情况下,反应内在精神的本质,塑造出典型性格而追求神似就成了一个基本的要求。

图为《三才图会》中的相术部分的清秀之图、厚重之图、威猛之图

关于此类肖像图的制作,历代的版本有明显的程式化现象。从横向看,呈现出多人一面的特点。纵向看则有一人多面的情况。因其“世远人湮,未易尽图”,所以以上情况皆在情理之中。另外,就其对肖像的伦理要求,“面相学”对其肖像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书中历代名臣的153张肖像图里,画像的容貌都显得十分的端正,基本取3/4侧面像,造型十分相似,多为标准的方形脸,由此可看出这批肖像在形似方面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形似方面的随意性是此类肖像的第一特色......这种随意性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即衣冠服饰要尽量符合历史的真实,以区别于一般历史人物画。”这种“限制”的维度——除了衣冠服饰要符合历史真实之外,五官及脸部的形态也要符合“成教化、助人伦”的伦理要求。

如《三才图会》相术部分的“清秀之图”、“厚重之图”和“威猛之图”的图式基本满足了书中大部分文臣武将肖像的脸部图式。事实上,“相学”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肖像范式,这种伦理道德与脸型图式的关联在名臣肖像图制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学”在此处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五官的定义。

第一节:首冠图式

笔者通过把153张肖像图的每一个局部作了一次归类,发现部分肖像的局部是存在雷同,而部分五官的形态与相术的相关描述一致,由此可以看到在大批量的肖像图制作的过程中,存在“模件化”生产的迹象。与雷德侯书中对艺术品创造思路的构想暗合,即“中国人首先规定基本要素,而后通过摆弄、拼合这些小部件,从而创造了艺术作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