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四条处世“大智慧”,一旦得其精髓,终成大器永立不败!

2020-09-30 10:55:06 作者: 国学中的四条

国学中的四条处世“大智慧”,一旦得其精髓,终成大器永立不败!

文/国学讲堂大智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今天小编就带来国学中的四条处世“大智慧”,一旦得其精髓,终成大器永立不败!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大意】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好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便欣然忘食。

有这样一句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就是说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一个人成功的人,是懂得思考的人,知道全方位的打算,谋算,就好比我们想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那就不能只专攻一个地方,而是只要涉及这一块,有用的都要去学习,死读书不如会读书呀。

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记忆犹新吧,主要说古时有个人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他就被赵王重用,让他当大将,结果却全军覆没。

当时就有人劝谏:他的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如果让他代军打仗会误事的,赵王不听。不久,这个人在两军交战中也阵亡了,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求知也不能囫囵吞枣,学个皮毛,最后只让自己一知半解那就不好了。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意】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明之后,才著成《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老话说:逆境能造就人才。一点没错,“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经历的越多,你的人生阅历就越多,阅历多了,我们就可以丰富自己,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也不至于手忙脚乱,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命运总爱开玩笑,有的人呢,面对安逸,贪图享乐,像古代的君王,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有勇有谋,可是到了天下安定的时候,他们的缺点就显漏无疑,不是贪恋美色,就是荒废朝政,最后江山也没守住,美人也没有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对顺境,也不要骄傲自满,逆境时,努力奋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

现实中,恐怕没有谁能给“逆境”与“顺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相反地,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变“逆境”为“顺境”或者变“顺境”为“逆境”。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怎么决定自己才是主宰,只要我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克服重重险阻,终能柳暗花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