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的千古完人

2020-10-03 19:27:03 作者: 郭子仪:功盖

邺城会战的失败,需要一个人来背锅。鱼朝恩认为,打仗失败的锅,不应该由一个宦官来背,这种锅还是由军队方面的人来背比较好,于是,战败的责任由郭子仪承担。肃宗一听,也合理,打仗打输了,当然是将军的责任,于是,他把郭子仪罢了官赶回家去了。

郭子仪丢了官,倒也没有怨言,回家闲居,倒也悠然自得,逍遥快活。

过了一阵,唐军一败再败,史思明攻下洛阳,朔方、河东发生叛乱,局面一度失控,如果叛军和史思明合流,那麻烦就大了。肃宗慌了,赶紧让郭子仪出山,稳定局面。郭子仪当即出任兵马副元帅,诛杀了河东等地带头作乱的四十多人,稳定了局面。

肃宗驾崩,代宗李豫继位。宦官陈元振对代宗说,郭子仪权力太大,对朝廷是个威胁,最好把他撤了。于是,代宗把郭子仪明升暗降,免去副元帅之职,给他一个虚衔,派他去建皇陵。

抗击吐蕃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把西北的边防部队调往中原战场,导致河西、陇右等边境地区守备空虚。公元763年,吐蕃以二十万大军大举入侵。当时掌权的程元振却把边报压下,不上报代宗。一直到吐蕃人兵临城下,代宗才知道了吐蕃入侵的消息。代宗急命雍王李适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长安的防御。

郭子仪当时被罢了官,手下只有二十骑,他根本无力抵御吐蕃人。吐蕃人很快攻入长安城,代宗仓皇逃亡陕州(今河南三门峡)。

郭子仪一面收拾溃散的军队,一面派人征调武关的驻防军。他下令部队白天击鼓,晚上放火,以虚张声势,使吐蕃起疑。

吐蕃人听说郭子仪率领大军反攻长安,非常害怕,在把长安洗劫一空以后就逃之夭夭了,长安得以收复。郭子仪上奏给代宗,禀明长安收复的消息,代宗却迟迟没有回长安。原来程元振担心回到长安会被郭子仪清算,居然要求迁都洛阳。

这时的陈元振已经失去了人心,代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把他罢了官赶回了老家。

代宗回到长安,见到郭子仪,他惭愧地说:“如果早听你的就好了,不至于有今日之祸。”

仆固怀恩之乱

代宗回到长安没多久,仆固怀恩的叛乱又爆发了。

仆固怀恩祖上是铁勒人,贞观年间降唐。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和回纥人同族,于是出面向回纥人借兵。在收复两京之战中,他和回纥骑兵联合,一举击溃了燕军骑兵。仆固怀恩一家满门忠烈,在安史之乱中战死者达48人。可以说,他的功劳不下于郭子仪。所以,朝廷对他也的确不错:他一人身兼朔方节度史、河北副元帅、单于镇北大都护、左仆射、中书令、太子少师等要职,食邑一千户。平心而论,这样的封赏不算亏待了。

那么,仆固怀恩怎么会走上造反之路的呢?

其实,问题不在与皇帝的矛盾上,而是出在同事关系上。仆固怀恩有个同事叫辛云京,官任河东节度使,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这个辛云京有点嫉妒仆固怀恩:这个胡人升的太快了,我眼红,我不爽!

要说这眼红病是自古皆有,不过这辛云京也不想一想,仆固怀恩能有今日的地位,是用命拼回来的。

仆固怀恩去回纥搬兵时经过太原,辛云京没有接待,来了个不理睬。后来,仆固怀恩送回纥军团出塞,辛云京又是城门紧闭。种种迹象看,这家伙十有八九对胡人有点偏见。

这件事,让仆固怀恩很没面子。他上奏给皇帝,要求杀掉辛云京。代宗把两个人都安慰了一番,想要和稀泥息事宁人,仆固怀恩却认为代宗利用辛云京来牵制他。他给皇帝上了一封充满了怨气的奏折,其中有这样的话:“古人云:高鸟尽、良弓藏、信非虚言。”

显然,仆固怀恩想多了,他的心眼太小了。缷磨杀驴的事,历代都有。郭子仪就多次因为皇上猜忌而罢官去职,还为宦官鱼朝恩背锅。相比之下,他受的这点委屈其实不算什么。

这封奏折到了代宗手里,把代宗也搞的紧张起来。代宗让仆固怀恩进宫和他谈谈,仆固怀恩怕皇帝会趁机治他的罪,不敢入宫。他把心一横索性反了,并起兵攻打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