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很多人眼里是暴君,事实真是如此吗?

2020-10-08 10:52:38 作者: 朱棣在很多人

如此一来,宗教不仅能为他所用,还能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真正做到了一石二鸟。他采用的宗教管理政策,后来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认可并纷纷效仿。

儒家思想自汉朝以来,一直受到推崇,明朝也不例外。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对明朝各方面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思想文化这一领域,不得不说朱棣的表现很出色,他还命人编纂《永乐大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成祖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一时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吸引了很多海外国家前来朝拜,希望能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

作为统治者的朱棣,看到这么多前来拜访的国家,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他开始重视起外交,还设置了专门接待外宾的使馆。在朱棣的任命下,郑和七次下西洋,与几十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宣扬明朝国威。

增强北部边境防御,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部落

朱棣在尚未登基之前,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派去北京。

朱元璋正是看重他的军事才能,才会将如此靠近边境地区的北京交给他管理。

开国之初,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往蒙古地区,经常突袭附近的驻军和村庄,就藩北京的朱棣,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边防的任务。

他深知边境稳定对国家的重要性,也明白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家也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永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他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而后对北部边境地区的防御做了加强。大批的军队进驻北京,也是对蒙古部落的一个威慑,令其不敢贸然行动,掌握主动权。

元朝残余势力一直是朱棣心中的疙瘩,为此从永乐八年开始,他五次亲自率兵攻打蒙古。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多次大败蒙古骑兵,一步步削弱蒙古的势力,稳定边境。

朱棣在位的最后一年,已经六十四岁了,但他依旧奔赴蒙古战场指挥作战,在班师回朝途中,不幸因病去世。他生于战争年代,见惯了战场厮杀、流血漂橹,为战争和国家而死,或许是宿命。

除了巩固北部边防外,为抗击倭寇,他也加强了辽东地区的海防,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得十分正确。安南地区发生叛乱,他集中兵力前去镇压,丝毫没有犹豫,平息叛乱的同时还收服了越南交趾。

历史上对明成祖的评价褒贬不一,再正常不过,领导者要想做到完美无缺,是很困难的。他没有改变明太祖制定的残酷刑罚、依赖内阁导致宦官专权、长期征战消耗大量物资等等不当举措,都是事实。

但是如果只凭这些,就断定他是一位暴君,那么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哪怕是公认的明君,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失误之处,要想做到让天下所有人都满意,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