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共治的北京战疫答卷

2020-09-29 08:05:18 作者: 群防共治的北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每一座城市而言,都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作为中国首都,一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战疫答卷。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首都的“群防共治”社会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社区一线工作者,到抱团守望的老街坊,再到下沉一线的机关干部、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在党建引领下,这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构筑基层疫情防控钢铁防线的磅礴力量。

老街坊“一呼百应”

70岁的李素华,有一个挺让她骄傲的身份——西城大妈。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位热心大妈可没少操心。

大栅栏街道党员志愿者在石头社区博兴胡同党员先锋岗卡点值守。资料照片

她户籍所在的大栅栏街道前西社区,设了3个卡口,她和40多名社区志愿者一起,轮流上岗值守,坚持了4个月之久。

不就是站个岗吗?您也许不觉得怎么样。但是您知道吗,李素华早几年就已搬到通州居住,她每次值守都是早晨6点出发,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赶在8点前到岗。

“多老远啊,别来了,我替您吧。”有街坊劝她,这位倔强的老人死活不应。“我是党员,又是西城大妈志愿者,社区正是用人的时候,我可不能在后面躲着藏着,有活儿尽管派我!”拗不过老人的“犟脾气”,社区但凡有疫情防控的大活儿、硬活儿,总会通知到老人。6月份因新发地疫情紧急开展的“敲门行动”,李素华也没有缺席,跟着社区干部在大太阳底下溜溜儿跑了一下午。

不光西城大妈“硬核”,东城社工、朝阳群众、海淀网友、石景山老街坊、通州百姓、门头沟热心人……全市各区的志愿者队伍也个个战斗力“爆表”,或值守,或捐物,或绘画谱曲,或心理疏导,各尽所能,各显神通。

通州中仓街道东方生活区居民赵德林,疫情期间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长枪短炮”,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回奔波,用镜头定格抗疫中一个个难忘瞬间:有雪天值夜岗的,有在帐篷里记录的,有在卡口吃泡面的,有测温、查看证件的,有送物资的……160多天时间里,拍摄照片9000多张。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建钢南里社区,田永生和妻子李秀荣是一对战疫“夫妻档”。田永生第一个报名参加社区志愿值守,李秀荣作为楼门长充分发挥“活地图”优势,帮社区人员迅速完成重点排查和登记备案形成台账。疫情发生后的半年多时间,夫妇俩在各自岗位上始终保持工作全勤,成为社区志愿者的楷模。

90后、00后新生代也不甘示弱。22岁的魏子绚是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的社区党委书记助理,在社区卡口连续值守7个月,累计时长超过300个小时,累计完成登记超1万人次。北苑街道玉带路社区16岁的姑娘孔阳,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志愿当起“楼门管家”,给早出晚归的邻居开门、留门……

机关干部组团下沉

一个好汉三个帮。下沉一线的市区两级机关干部,在社区(村)党组织的统筹、指挥下,成为基层战疫的重要补充力量。

通州区城管执法局青年干部王鹏,今年2月份响应号召下沉社区参加疫情防控,一直坚守到6月初。“6月8日回单位上的班,没过几天,新发地疫情起来了。6月13日我们接到通知,立即返岗。”

6月份正是热浪来袭的时候,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测温、查看健康宝,简单的动作王鹏一天要重复好几百次。

“冬天天冷,测温仪经常不启动,得揣在怀里焐着。夏天正好相反,人在太阳底下一暴晒,测出来的温度经常爆表,需要找个阴凉地儿让体温凉下来再测,确保读数精准。”从严寒到酷暑,王鹏总结出了若干防控值守小技巧。

若有战,召必回。应对今年6月新发地引发的疫情,市区两级干部火速返回基层防控一线。其中市直机关干部达到1500多名。

在城市副中心办公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别派出了机关干部支援地区的基层防疫工作。其中市政协30名机关干部下沉到通州区台湖镇的6个村。

“下沉到村里后,我们立即成立临时党支部,设6个党小组,坚持以党支部会议研究和统筹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方法、有担当’。”市政协下沉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领队史杰伟说。下沉期间,6个小组累计测量体温、检查车辆等超4万人次,入户排查居家观察人员超8000人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