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乐震文、张弛:走出“套路”,才能破茧成蝶

2020-09-25 09:41:21 作者: 专访乐震文、

乐震文 雨余秋更清 2020

讨厌自己,就会突破自己

上观新闻:你们二人多年来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胜川,去年还去了南极。为什么这么热爱写生?写生过程中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乐震文:学习中国画,有一个难点,就是当自己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的时候,前人就已经提供了许多现成的认知与方法。尤其中国绘画与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当哲学尚学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大致就会知道该怎么去画,不自觉间就偏离了自然。

我们俩当年学传统学得比较扎实,还有一段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埋头临摹传统经典画的特殊经历。但我们没有沉浸于临摹之中,而是把学到的东西放一放,到自然中去写生。

写生的次数多了,对山水都了然于胸了,自己的画就会形成一定的套路,时间一长,就会讨厌自己:怎么最近画出来的都是这样?当你讨厌自己的时候,就是在讨厌一种绘画习惯与惯性思维,这时候新的东西就有可能被挖掘出来。当另一扇门打开了,艺术就会向前走一步。这种讨厌自己、突破自己的经历多一点,有意义的作品就会多。假如这种过程一生中只有一次,那或许一生中就画了一张真正有意义的画。

上观新闻:这扇门似乎可遇不可求?

乐震文:除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画外功夫也很重要。我们经常看古画、书法,也看西方绘画、儿童画、版画,启发很大。我还曾经分析过毕加索的画,根据他的结构,把中国画的方法融进去,画了一批有趣的画。为了在颜色上突破,我还研究过英国水彩画。

张弛:写生的意义在于写“生”,而不是写“熟”。我们带学生去写生时,发现他们面对黄山,心里想的是石涛;面对华山,眼前出现的是傅抱石画的山。他们甚至还会拿出手机,对着古人的画临摹,哪怕大自然就在眼前。我告诉他们,把最想画的画面放在一边,画自己生疏的东西。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悠久,程式化的套路也很多,很多人不敢跳出来,没有勇气“破茧成蝶”。我们一直认为,画画要面向未来,是画给后人看的,真的不希望大家一听到国画就觉得是陈旧的、老套的。

张弛 海上揽胜 局部(豫园) 2019

有思想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上观新闻:《海上揽胜·七十长卷》是张老师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作品。您笔下的城市景观仿佛也有一种青山绿水的诗意。山水画法如何表现城市景观?

张弛:画这幅长卷对我而言是一种缘分,也是挑战。我过去很少画具体的建筑。《海上揽胜》最初是为2010上海世博会而作,城市中的景点画得比较少,因此心里一直有点遗憾。2013年,我受邀画了《长宁揽胜》。2019年,就下决心拼一下,画更美更新的上海,补齐这张长卷。

画这幅作品,我用的是传统山水画的方法。城市和山水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呈现出来的图像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在我看来,在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物象会互相转换。我虽然是为城市留影,但同时也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化在其中。

上观新闻:古人喜爱山水画,是为了足不出户“卧游赏山水”。后来,山水画又成为文人抒发个人心绪的一片天地。那么,到了当下,摄影、摄像那么发达,新媒体传播又如此迅捷,传统的山水画对于当下的观众具有怎样的意义?

张弛:艺术家的使命是要表达自己的内心,将自己所认知的世界,转化为图像。只有那些真正有思想的作品,才会打动观众。当然,优秀的摄影作品也是有思想的,作者是基于对自然的理解,捕捉独特的瞬间。我们也常常会从摄影作品中获得启发。

我们多年来一直有一个追求,就是替山河立传,为时代留影。我们画画绝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景物,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对世界万物的理解,通过图像呈现出来。当我们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图像呈现出来,观众读懂了我们,就会产生共鸣———原来世界是那么美,这或许就是山水画在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