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三国战略家和外交家,文武双全,却成了小说中的糊涂蛋

2020-09-21 12:59:14 作者: 此人是三国战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张昭和周瑜。原文如下:

(周)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

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占据荆州后,企图逼迫孙权投降。此时,以谋士张昭为首的一批文武认为东吴不是曹操的对手,纷纷建议孙权归顺曹操。而鲁肃及一些将领者坚持认为应该和曹操决一死战。孙权在吴国太的提醒下,召周瑜来到柴桑。周瑜在江东文武面前指出曹操必败的四大原因,认为东吴必将战胜曹操。至此,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曹操对抗,赤壁之战由此开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权口中的“计将安出”, 意为应该如何制定计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周瑜在孙权面前的表态,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在赘述。不过,小说作者在设计周瑜来到柴桑的经过时,也有两处虚构。首先,在小说当中,周瑜之所以来到柴桑,是因为吴国太对孙权的提醒,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孙权的母亲吴氏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已经去世。而小说中出现的这位所谓吴氏的妹妹却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那么,历史上提醒孙权召周瑜前来柴桑的人究竟是谁呢?《三国志?鲁肃传》给出了答案。据该传记载:“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从这段记载来看,此人无疑就是鲁肃。

至于说到小说作者为何将历史上鲁肃的功劳移植到这个子虚乌有的吴国太身上,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与作者在小说中对鲁肃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关。纵观小说中的鲁肃,虽说是孙权的谋士,但性格忠厚,是个糊涂、无能的文弱书生。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关羽,都将鲁肃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在整个小说的表现,都是为诸葛亮、关羽和周瑜作陪衬,自身的能力非常有限,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