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父子兄弟同处一室,证明商鞅的厉害,也说明了他的冷酷

2020-09-23 12:58:10 作者: 不许父子兄弟

六国为何反秦,阴谋论、起义论,什么解释都有,那么秦国人为何没有复国?今天从商鞅的一条法令,来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春秋战乱,晋楚争霸贯穿整个时代,晋没压住楚,楚也没有占据中原,索性开个“弭兵之会”,大家休兵停战。

没了战争,诸侯们开始享受,而手下的卿大夫开始“积极向上”的夺权。齐国的田氏代替姜氏,变成战国的齐。最起码“齐国”的名号还在,晋国这春秋霸主就惨了,被底下三个卿大夫给瓜分了,成了魏蜀吴,额错了,韩赵魏。

春秋四大强国,齐晋楚秦,加上小透明燕国,成了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说实话,将秦国放到春秋强国,有点抬举他了。晋也好,楚也罢,之所以不打秦国,只有一个原因:秦国地势险恶,派军攻打得不偿失。

自晋襄公破坏“秦晋之好”,秦国常常以楚国盟友的身份活跃于春秋历史,因楚国的霸主身份,间接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到了战国初期,秦孝公不愿意秦国继续落后下去,对东方诸国发出求贤令,寻求国家变强之法,就有了商鞅入秦的故事。

秦国变强始于秦献公,他是秦孝公的父亲。献公继位后,将秦国国都迁到更东方的栎阳,以表明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他本人也死在夺回河西之地的战场上。

受父亲影响,秦孝公唯一的想法就是使秦国变强,拿回河西之地。秦国地域狭小,又处在极西之地,算不得“鸟不拉屎”,但环境艰难。

秦国穷,百姓为生存发愁,间接限制了知识的传播,没了知识,就没有人才。秦国代代有大才高居庙堂,有名的大多来自六国,商鞅、范雎、蒙氏、王氏、李斯等等,而一切始于秦孝公的招贤令。

招贤令是秦国崛起的契机。

这些人才中,商鞅是最关键的哪一位。没有商鞅,秦国国力发展不起来,没了国力支撑,何来的司马错伐蜀,白起人屠的名号?商鞅或者说商君法是秦国的关键一环。

商鞅是法家,法家最大的作用便是革除弊政,秦国的弊政是什么?穷!秦国穷,百姓更穷。有了“钱”,百姓才能吃饱,吃饱才有力气干活。秦国有了钱,才能制造武器装备、养活军队,才能“攻城略地”。

商鞅如何让秦国变富变强?我们从“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条变法内容来分析分析。

将其翻译成白话:男子成年后,必须与父兄弟分房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分家。为了贯彻这条法令,商鞅另外规定: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不分家是吧,加倍收你家的赋税。

商鞅为何这么做?一句话,要钱和人。秦国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而税收是以户为单位,不是以人为单位。

一户五口人家与一户十口人家,缴纳的税是一样的(排除其他条件)。秦国征兵也是如此,从每户中抽取男丁,户口多了,秦国军队才能招到更多的士兵。

商鞅还有另一层考虑:削弱宗族力量,便于秦国管理。我们知道人多则“势重”,一个家庭十口人,再加上本人的兄弟,凑成几十口人不是问题。人口多的家庭,对秦国官吏来说,管理起来肯定有诸多不便。

穷山恶水出刁民,在这些人眼里,宗族才是自己人,朝廷是实实在在的外人。这些人或与其他家族产生冲突,或抗拒秦吏,这些都可能发生。人口众多的单家庭,不利于秦国政令的执行。不利于秦国发展的东西,商鞅就会将其除去。

分家法令还有一个隐性好处,促进秦国的“文明”发展。兄弟姐妹成年后,仍同处一室,“不分彼此”,这是野蛮人的行径。东方六国称秦为秦戎,很大便是因为秦国的这项“习俗”。

之所以说隐性好处,因为这一条对秦国本身没有明显好处,大概率不会被商鞅考虑。商鞅以“民穷”国才强为变法的指导方向,百姓文明程度提高,是民强的一种标志,也是商鞅主要反对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