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眼儿”里看紫禁城

2020-09-25 13:02:06 作者: 从“钱眼儿”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钱币与清宫钱币文化

嘉庆款痕都斯坦白玉梅花式盒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现有钱币藏品14万余件,其中以清宫旧藏为主。清代各朝未流通的钱币多达13万枚。清宫旧藏的钱币主要来自清代宫廷传承的历代皇家收藏的古钱,清代各钱局制作的样钱、宫钱,以及臣工、藩属、外国进呈的钱币。其中,曾在紫禁城中保存和使用的清代样钱、宫钱,由于从未进入民间流通,工艺精良,是清钱中的精品,更是故宫钱币藏品的特色。紫禁城中的清代钱币,一类是样钱,与清代宫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密切相关;另一类是宫钱,彰显宫廷人物的家国期望,也是宫廷生活的独特缩影。钱币文化亦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元素。

样钱,昭示皇权

清代典籍中将供应内廷的铜钱通称为样钱,顾名思义样钱是一种作为式样的铜钱。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铸行新钱须将祖钱、母钱与制钱送入内廷,奏请皇帝审定。各省钱局也要按例将新铸铜钱呈送宫中。

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钱币开铸和发行的固定流程。首先,户部或工部上奏请求批准铸钱。由宝泉局或宝源局的工匠使用象牙雕刻钱样,呈送皇帝御览。获得批准后,钱局工匠使用成色纯净的精铜錾刻钱币,所雕凿的钱币相比流通的钱币较重,大约重二钱三分,这种钱币称为“祖钱” 。并用祖钱试铸一批钱币,翻铸出的钱币称“母钱” ,母钱也比流通铜钱法定的重量略重,大约为一钱六分左右。将母钱再次进呈皇帝,批准后由钱局使用母钱大批量翻铸钱币,所制作的钱币称“制钱” 。制钱由此正式开铸发行,为百姓日常使用。

雍正称“钱为国宝” ,铜钱作为国家法定货币是象征国家货币制度的符号,而皇帝是货币制度推行的掌控者。由此,宫中的样钱也昭示着皇权。内廷正宫乾清宫、皇帝日常起居的养心殿都曾在暖阁陈设有“万年国宝”紫檀木匣,将自太祖到当朝皇帝铸造的历代铜钱储藏在木匣中,还配有宫廷画师绘制的钱谱。

乾隆十分重视西北边陲稳定,先后三次用兵新疆。早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下令新疆回部更改钱币样式,在当地设立钱局,重新铸造与内地形制一致的铜钱,但保留当地使用红铜铸钱的传统,只是钱背加铸回文钱局名。驻防新疆的将军和办事大臣,将伊犁、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六地的新钱陆续进呈宫中。这些进呈的铜钱被整齐地排布在“式范同文”木匣中。乾隆帝在内附的钱谱中御笔亲题“昆濛就范”,“昆濛”即唐代在新疆设立的昆陵都督府与濛池都护府,寓意辽阔疆域尽归一统。同时,更以铜钱彰显“幅员之大,财赋之广”。

内廷样钱不仅发挥着符号象征的作用,实际上也供应在宫内工作生活的工匠、太监、侍卫等行用。这类铜钱在形制上与民间流通的制钱并无二致,仅是重量稍大些,大约重一钱六分,因而也被称为“大样钱”或“大制钱” 。清宫设有总管内务府衙门,即内务府,专门负责皇帝一家日常生活的各项事务。内务府需要储备银钱支付所属的3000多名官员,内廷和御园的近3000名太监,以及几千名工匠和宫女的薪资。因此户部宝泉局每年需要专门铸造内廷大钱,送入紫禁城中的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备用。另外,内务府库储钱还用于支出内廷后妃的赏赐。诸如,皇子公主弥月(满月),按照生母的等级恩赐银钱,以庆贺弥月之喜。

宫钱,凝结人们美好的期盼

宫钱也是一种专为宫廷铸造的钱币,具有许多特定用途。宫钱与行用的制钱不同,更类似一种压胜钱或花钱,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将钱币视为吉祥之物,凝结人们美好的期盼。

清代宫钱的典型样式是正面铸年号钱文,背铸“天下太平”四字吉语,外廓宽,尺寸较大,黄铜精铸,从乾隆至宣统朝均有铸造。每年农历十二月宝泉局将新铸宫钱呈进大内,常存放在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内,多用于宫中三大节(元旦、万寿、冬至)等重大庆典的装饰,诸如作为宫灯坠饰的挂灯钱。

宫钱是宫中过年习俗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件。宫中《膳底档》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元旦,乾隆帝到乾清宫西配殿弘德殿吃煮饽饽(饺子) ,饽饽里面有两枚大样钱,令过年吃饺子祈愿平安团圆意蕴更加浓厚。从腊月宫中进入过年的氛围,皇帝还会陆续赏赐王公大臣装有金银锞、元宝、钱币的大荷包,称为“馈岁” ,体现皇帝对臣下的恩泽。这种年节使用的宫钱不仅有常见的铜钱,还有许多是内务府造办处铸造的金钱、银钱、鎏金钱,铸有“天子万年”“福寿双全”“五谷丰登”等各式吉祥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