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均有齐国,他的“孪生兄弟”鲁国去哪了?

2020-10-07 11:56:18 作者: 春秋五霸与战

否则,会一大把年纪,跑出去周游列国,求取仕名?孔子在鲁,也就短暂做了段时间大司寇,主管司法,不久就遭到迫害。

那这是为啥呢?什么样的人,在鲁国才能得到重用呢?孔子曾留下一个成语—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还曾捋下一句狠话,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因“秉周礼”的缘故,鲁国一直由公族执掌大权,非公族之三恒者,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国人,都完全参与不了中枢,别说是平民阶层,从春秋一直到战国,一直如此,以周礼为名,鲁国就这样一直抱残守缺。

图丨孔子画像

于此同时,却有着一大批道学家,大唱德治、仁政等口号,将道德与政治完全挂钩。结果呢?整个国家,一直暮霭沉沉,体制不断保守而僵化,更造成一群碌碌无为的世袭公族,

一天到晚精力旺盛地搞内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始终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那么,鲁国不想改革吗?不想延揽和任用人才吗?他也想的,奇葩的是:

人家改革,都是顺应历史潮流,走功利主义的道路,不是富国,就是强兵,在发展中逐渐去探索和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新道德标准。管仲就直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优先的都是国计民生,让公族退出来,让百姓富起来,让人口多起来,让军队强起来!

而鲁国呢?在一群保守的卫道士熏陶下,国际形势蓬勃发展,他却日益拥抱保守主义,怀念数百年前,周礼时代,自己曾经的显赫一时,慰藉自己的内心。

试问,哪个以前代的道德为目标的改革,能获得成功?看看王莽的复古改制。但是,战国七雄,乃至后世,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改革,尽管都曾遭受卫道士们的围剿,但均取得良好效果。

无论是商鞅的两次变法,还是吴起建立魏武卒,抑或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改革,普通民众得不到切实的实惠,没人会支持和拥护你那虚的一套。

在大变革的时代,曾经的爵位甚高的鲁国、宋国,就像在进化上,一些本已经登陆了的鱼类,如果再勇敢一点,就能朝着真正陆生的方向进化,后代更加高级。但是,他们却选择了再回到水里,因此,他们只能变成两栖息类,青蛙一样保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