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第三次复仇:宋辽瓦关桥之战,强宋余威在,官家气已衰

2020-10-10 20:38:56 作者: 契丹第三次复

此时,北宋瓦桥关守将张师,率军不满万人,直面契丹二十万大军、固守待援。

十月二十九日,辽军发起进攻,连攻两天一夜,但关城未下。之后,在瓦乔关下,宋辽两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第一次较量:十一月初一,月隐不见,宋军偷渡易水、突袭辽营。两军鏖战一夜,宋军退回。

第二次较量;十一月初三,宋军关外援军与关内守军夹击辽军。但守将张师遭遇契丹战神耶律休哥,兵败被杀,守军退回。

第三次较量:十一月初九,宋辽两军隔易水对阵,耶律休哥指挥作战、辽景宗耶律贤亲自督战,据《辽史》载,宋军“横尸满道”。

第四次较量:被赶到莫州的宋军将领,立即召开战前会议,决定反击复仇。但反击不利,据《辽史》记载,宋军被“击之殆尽”。

第五次较量:十月十四,崔彦进在关南唐兴口(今河北安新县境内),击溃辽军万人,斩首三千。

十一月十七日,契丹退军,关南之战至此结束。

这就是瓦关桥之战的大体过程。虽然大约二十天时间,但史书记载极为零散。前四次较量,宋朝可能没占到便宜,所以宋史几乎不写;契丹应该占了便宜,所以辽史各种炫耀。至于关南小胜,到底是指第五次崔彦进进兵,还是存在于前四次较量之中,完全淹没在历史的噪音之中。癸丑,次长垣县。关南与契丹战,大破之。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

满城之战,契丹损兵万余;雁门关之战,契丹驸马战死。为什么宋军瓦关之战如此惨淡?

雄关之上的,难道不再是大宋禁军了吗?

真的很难说此时的瓦乔关守军是大宋禁军。冬十月戊寅,命莱州刺史杨重进、沂州刺史毛继美率兵屯关南,亳州刺史蔡玉、济州刺史上党陈廷山屯定州,单州刺史卢汉 屯镇州,备契丹。

契丹南下,北宋在十月中旬以前只是调集了五州刺史的军队。十月下旬,禁军的少量先锋才缓缓开到。马军都指挥使米信、东上阁门使郭守赟、弓箭库使李斌、仪鸾副使江钧同护定州屯兵。

那么,北宋的主力禁军呢?

全都捏在皇帝赵光义手中,因为他要御驾亲征。但是,赵光义走得太慢。十月三十日,瓦桥关之战爆发;十一月初十,瓦桥关前已经经历了四场鏖战。而就是在十一月初十,赵光义才从汴梁动身。十一月十四日,圣驾抵达长垣(今河南长垣),十一月十九日,圣驾抵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但是,十一月十七日,辽军已经退军了。

所以,北宋的主力禁军,相当于没能参与到瓦乔关之战。正如战后赵光义所云: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之所以一箭未施、之所以六军空恨,你赵光义就心里没数吗?

同时,还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瓦桥关之战一直打到十一月十四日,赵光义才“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简单说,就是这场仗已经快打完了,宋军才刚刚任命瓦桥关之战的前敌总司令。

主力未至、主帅未定,就是五个刺史和几个禁军将领互相商量着怎么打。这就是大宋瓦桥关之战的战场操作。而这种骚操作,当然只有赵光义能玩得出来。

面对辽人的二十万大军,宋军竟然发动了夜袭,甚至直接面对面与辽军主力野战对决。而这种硬操作,也只有此时的强宋猛将才堪作业。

宋朝的大皇帝赵光义怎么了?

没别的原因,就是怂了。第一次幽州之战的打击太大,这家伙再也不敢御驾亲征了。但是,大辽皇帝已经御驾亲征。瓦桥关之战,势必要升级为一场国战级别的较量。契丹的主力部队主动约战,大宋也必须派出主力部队主动应战。所以,赵光义就是再怂,也得硬着头皮往上冲,必须御驾亲征。

但结果呢?契丹人撤退了。于是,赵光义再逞英雄气,誓要再次发动收复幽云之战。但这只是说说,官人气已衰、徒作丈夫言。所以,知趣的枢密直学士窦偁,赶紧“死谏”:休养士马,徐为后图。于是,赵官家立即从谏如流,“上阅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