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宗的统治下,为何北宋会接连失利?

2020-10-11 09:49:09 作者: 在仁宗的统治

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还是要先行防御,大家一直是游移不定。所以赵祯才只是宣布了夺其爵位,悬赏缉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措。

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盘算着,元昊是如临大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用兵之计。而北宋却是只进行了人事调动,没有及时的进行兵力补充。他们天真的意味,大宋天兵,无往而不胜。当时元昊给延州范雍写信,假意请降。

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竟无一看出其中有诈。而仁宗也在一片"官家英勇,使得贼寇不攻自破"中洋洋得意。此后,延州的防御变得懈怠起来。当党项大军围城之际,宋军只得亡羊补牢。刘平与石元孙前往拒敌,不料寡不敌众,也被包围了起来。

太祖年间曾设立监军一职,他就是皇帝在军中的耳目。当年老令公杨业,就是被监军害死。

如今到了仁宗朝,刘平和石元孙被围,而监军黄德和为求自保,仓皇逃窜,恶人先告状,说刘平投降元昊。仁宗和众臣子误信此言,气愤之极,忠臣险些成了卖国奸佞。这一幕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有所演绎。

2. 掉以轻心自视高,落败终究是难逃

赵祯从善如流,那自是尧舜般的美德。可他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当初若不是听信了范雍的话,松弛对延州的防守,就不会出现延安被围的那一幕。大家都以为大宋天威无人可挡时,仁宗应该清醒些,不被那些巧言令色所迷惑。

可当时倘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必定会被打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标签。而监军作为皇权在军中的化身,这个职位本不该设立。摆明了就是不信任武将们。但相比武将,皇帝更信任监军,更愿意听从其一面之词。

如果不是有人出来力谏,想必一心为国的刘平,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宋奸"。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刘平一旦被冤枉,其他的武将们肯定都心灰意冷,谁还愿意死心塌地的为赵家效力。仁宗耳根子软,不是这一次两次。

当年狄青为抵挡西夏进攻做出了多少的贡献,还帮着其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仁宗一高兴敕封其为枢密副使,但是文官们不断地抨击狄将军,"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又因"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还是听信了文臣们的谏言,认为狄青家狗生犄角以及他搬去相国寺居住,都是有僭越之心的明证。所以,将其罢免,任英雄抑郁而终。

(三)、不假思索的纳谏,终将自食其果

定川寨之战,宋军大败,眼看就要突破泾州城。滕宗谅"手中兵卒尽亡,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引范仲淹来援",如此才击退了西夏的进攻。

时隔一年,庆历党争爆发,滕宗谅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其他人拿出这件事来抨击。本来守城有功的滕宗谅,无奈"谪守巴陵郡"。特殊情况,当特殊对待。

按照仁宗的本意是不予追究,可大臣们坚决反对。最后,仁宗听信其言,将有功之臣贬谪。这件事一出,谁还愿意尽心竭力的守你赵家江山。

1. 韩琦不足奇,夏竦未曾怂

当时仁宗派遣夏竦,韩琦还有范仲淹三人主政陕西,负责防御西夏。夏竦很早就提出过"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急入收保,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斃也"。朝廷什么也不用做,等着到了冬天,西夏缺衣少食,自然会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