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河南修武的“乡村考现学”,山川、作物、工艺与风度……

2020-09-24 09:45:41 作者: 来自河南修武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离村展海报对于此次展览为何称为“乡村考现学”,策展人左靖介绍, “考现学”意味着在乡村展览的一种工作方法,“考”是以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以学习与观察的谦恭心态,缓慢地参与乡村工作的点滴;“现”则是过去的总和集合于当下,所形成的乡村社会的各个复杂而特殊的面向。这使得我们的视点从风景与物件开始,转移到民居、公共空间、村民和日常生活,并在其中发现乡村生活的韵律。艺术家与乡建工作者的观察随风土情境而转移,其所记录的物质与精神形态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据悉,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参展者包括陈旻、陈学刚、邓佳韵、杜宝尼、冯芷茵、韩青、亨克·沃尔斯(荷兰)、约瑟夫·加利克斯(法国)、康杨、权真姬(韩国)、刘庆元等。

据主办方资料介绍,修武县位于面食大省河南西北,小麦是当地最重要、最优质的经济作物,也是中原人民饮食中的主角。中国文字中的“麥”原指“远道而来的人”,与意为“麦屑末“的“面”字相结合,就形成了繁体的“麵”字。小麦与面食沟通了中原与亚洲各国的关系,它连接了从西亚、中亚一直到中土世界的“面之路”,并持续影响了东亚各国的面食文化。

西村公社西村大队社员收割小麦(1975) 图片提供:修武县档案馆

西村公社大南坡大队挑水灌溉小麦 图片提供:修武县档案馆在 “作物”单元中,展览梳理了小麦种植与河南麦面的历史,通过“麦面之路”探讨在地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从世界回看中原,我们认识到小麦是如何逐步取代了粟和黍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并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农耕文明格局。自这里生发的自然农法、可持续循环的区域内生态等模式,是中原人民为世界所贡献的深远智慧。从小麦的经济学到亚洲的地缘政治,再到全球化的当前语境,我们探究小麦的历史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共同赋予麦面乡土以绵延的生命力,这便是我们从中原回看世界的意义所在。

麦面单元插画 手绘:姜丽

麦面单元插画 手绘:姜丽

邓佳韵 种植者 数码输出,尺寸可变,2020 ©DENG Jiayun在“工艺”单元的“协力造屋”部分则记录了赤脚建筑师王求安进驻修武岸上村,推动村民自建实践,以及“普通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

在“风度”单元,展览以木刻和木刻动画的视觉形式,使“竹林七贤”这一中国文学与图像精神中的重要意象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表达。考察竹林七贤的历史图像,从最早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南朝砖画到唐宋,历代画家笔下的竹林七贤各有其时代叙事、人物精神及场景关系屡有演进。元代之后,对竹林七贤的形象及场景的摹写逐渐以山水景观和文人雅集为趣,虽经明末有所更新,但大多不离“超越文本,寄寓己心,施展想象”的路数。到了当代,竹林七贤在杨福东和洪磊那里,更是有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感。

竹林七贤 木刻:刘庆元 大南坡版竹林七贤的灵感,来自于刘庆元为罗马二十一世纪国立美术馆(MAXXI)创作的“街头故事会:20世纪60至90年代的28个街头艺术事件”。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记载的七贤轶事来看,单个事迹可以由文字塑造的一个画面传达,而联缀这些画面又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视觉叙事。在某种意义上,刘庆元重新定义了木刻。木刻在应对文化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即时性与公共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无差别应用,是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而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似乎只有亲身进驻村庄,在当地村民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蹙之间,刘庆元才能创造属于他心目中的竹林七贤。同时展出的由陈学刚制作的动画,作为一种多媒体互动尝试,希望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为观众提供别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