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之战:清军伤亡十人,明军阵亡五万三千人,这可能吗?

2020-09-27 19:30:19 作者: 崇祯十四年之

其实皇太极本不必冒着鼻衄流光鲜血挂掉的危险星夜来到前线,因为有两个人比他还着急,坐在大明朝堂上的两个“微操大师”会帮他一个大忙。

看明末君臣,总会让人想起凯申物流,皇帝朱由检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做法,还真跟常凯申如出一辙:他们不但命令洪承畴火速进军,还派出了总参谋长,也就是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前来监军。

读者诸君都知道,明军相对于清军,最大的优势在于红衣大炮和火器,有时候明军一场大战,要消耗数十万斤黑火药和铅弹。洪承畴带着吴三桂等八总兵以及十三万人马,所需要的粮弹也是数以百万计,为了防止清军偷袭,战斗部队必须跟辎重部队走在一起,并尽可能地消灭沿途的袭扰敌军,以确保粮道畅通。

但是参谋总长张若麒来到前线,这种稳扎稳打的局面完全被打破,洪承畴甚至被架空了:

“收督臣

(蓟辽总督洪承畴)

之权,纵心指挥,而督臣始无可为矣。”

前线有张若麒瞎搅合,后方的陈新甲和朱由检也不断以各种形式催促进兵:

“新甲请分四道夹攻,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而新甲坚执前议。若麒素狂躁,见诸军稍有斩获,谓围可立解,密奏上闻。新甲复贻书趣承畴,承畴激新甲言,又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议。若麒益趣诸将进兵。”

在张若麒的瞎指挥下,十三万明军战斗部队加快脚步,露出了一个致命的破绽,而这破绽被拥有秃鹫一样敏锐目光的皇太极抓住了:明军主力开拔,辎重部队还留在塔山!

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在八月十九日来了个火烧乌巢,塔山堆积如山的粮弹,全都落入了清军手里,而仓促进军的洪承畴只带了五六天的干粮和少数消耗性兵器(箭矢、火药、铅弹)。

原本是明军足吃足喝而清军挨饿,现在形势发生了逆转,洪承畴只好在八月二十一日选择撤军——六天的粮食已经吃了一半,再不撤回宁远,大军可能就要饿得溃散了。

洪承畴并不是一个菜鸟,他从容撤军,皇太极还是拿他没办法:明军八总兵轮流殿后,大家抱团取暖,皇太极这只苍蝇找不到鸡蛋的缝隙,自然也就无从下口。

但是不怕没好事,没怕没好人,在撤军途中,败类出现了:

“是夜,明吴三桂等六总兵潜师先奔,昏黑中为我

(清,下同)

伏兵所截,大溃……吴三桂、王朴自杏山奔宁远,遇我伏兵,又大败之,三桂、朴仅以身免。”

有秩序的撤军变成了无秩序的溃逃,明军连头也不回,任由清军的马刀在后面砍杀,而那个急于建功立业的参谋总长张若麒,早就走海路逃掉了。

吴三桂拔腿先逃,这一招是跟他老爹吴襄学的,这父传子的逃跑功夫,也让他们逃脱了崇祯皇帝的惩罚。而最令人愤怒的,是那个瞎指挥断送五万三千明军的张若麒居然在陈新甲(起决定作用的是崇祯)的庇护下,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若麒自海道遁还,言官请罪之,新甲力庇,复令出关监军。”

祸害完洪承畴,张若麒没事儿人一样又去祸害别人去了。有崇祯这样的皇帝、陈新甲这样的兵部尚书、张若麒这样的职方司郎中监军,就是卫青霍去病徐达常遇春复生,也救不了大明王朝。

多部史料都说大明崇祯四十年之战清军只伤亡十人而明军战死三万五千,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别说是五万武装到牙齿的明军,就是五万头猪跑起来,清军在一夜之间也杀不完。

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这二人的人品如何,留给历史学家去评判,咱们今天要请教读者诸君的,是如果没有崇祯陈新甲张若麒瞎参谋乱干事,洪承畴还会输的这么惨吗?如果洪承畴心无旁骛地稳扎稳打,皇太极还有机会打赢吗?究竟谁应该为崇祯十四年之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