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苏联,为何商店外总是大排长龙?物资匮乏并非唯一原因!

2020-09-29 12:00:30 作者: 80年代的苏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大力推行改革,其力度之大使改革不只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甚至深入到了苏联人的文化生活中。这种大规模的变革是符合苏联人民心声的,在改革之初,戈尔巴乔夫得到了苏联人的大力支持。然而,1985年,戈尔巴乔夫却颁布了一项引起苏联人巨大反感的政令,很多人开始咒骂戈尔巴乔夫,还戏称其为“矿泉水书记”。原来,是戈尔巴乔夫下令禁酒了!

(图)戈尔巴乔夫

“禁酒令”这种政策显然难以得到战斗民族的支持的。早在彼得大帝时期,酒精饮料就开始慢慢成为俄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了。彼得大帝甚至颁布了一条法令“饮酒中的丈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条政令主要是办法给太太们看的,于是,男人们可以在没有妻子管束的情况下肆无忌惮的饮酒了。纯正的伏特加要在零下50度才会结冰,这种高度酒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很是般配。然而,随着酒精饮料、特别是高度酒精饮料渐渐成为了俄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问题也渐渐产生了。

早在1914年,还处于沙皇治下的俄国就曾颁布“禁酒令”。当时的俄国,包括婴儿在内,人均酒精的消费量为1.8升,这个数字是极其惊人的。因为过量饮酒、酗酒造成的社会问题成为了沙俄政府的梦魇。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托洛茨基就在《伏特加,教堂和电影院》一文中呼吁,工人们与其酗酒,不如去看场电影。然而,这却不能改变俄国悠久的酒文化。相反,由于新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反而鼓励酒精饮料的生产和售卖。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苏联人对酒精的消费能力也逐步上升。到二战时,苏联的人均酒精消费量则上升到了2升,难怪有人说二战之中苏联的胜利离不开伏特加!

(图)古代俄罗斯的酒馆

酒精消费的增加或许对国家财政收入而言是好事情,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却影响巨大。酗酒和醉酒会破坏家庭、对正在成长的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破坏社会的道德体系、生产体系。于是,苏联的领导人们开始产生限制酒精消费的想法。而这种禁酒政策的实施则最早开始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说起勃列日涅夫,这也是一位出名的酒鬼。一次,苏联外交家葛罗米柯向勃列日涅夫提起苏联酗酒问题已经达到了灾难的程度,并要求国家限制酒精饮料的贩售。结果勃列日涅夫却说:“你知道,安德烈(葛罗米柯),一个俄国人活着不可能不去喝上一杯……”。不过,尽管勃列日涅夫不想禁酒,但是出于公众的巨大压力,政治局的委员们还是逼着他强行推行了“禁酒令”,安德罗波夫负责了这项工作。后来,到了契尔年科时代,这项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不过,并没有太大成效。

(图)爱喝酒的俄罗斯人

戈尔巴乔夫想出了一个柔和一点的办法,逐步减少高酒精含量酒类的生产,增加果酒、啤酒和非酒精饮料的产量,来逐步减少酒精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个思路本身是好的,但是,在苏联这样的国家,无论任何决定,只要是自上而下的决定,都难免和行政热情搅在一起。于是,一些地区开始盲目的追求“禁酒”的成果。结果,出于上面的压力,很多酒馆和酒厂都不得不关门大吉,果酒的生产也因此受到影响,并逐步停止了。苏联人开始饱受没有酒精的同苦日子,人们为了买一瓶酒,甚至要花上几个小时去排队,这使所有人感到恼怒和羞辱。人们开始质问,是谁出了“禁酒令”这样的主意?一些人甚至抱怨“是已经喝够了的政治局委员们”。

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很多商店门前都会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这其中固然有物资匮乏的原因,而类似“禁酒令”这样的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很著名的笑话就反应了这个问题:在一家酒馆前,人们正为了购买伏特加而排队,一个人实在受不了了,就说“我要去克里姆林宫把下令禁酒的人干掉!“大家都支持他,那个人就去了。两个小时后,那个人回来了,队伍只前进了一点点。人们问他成功了吗?那个人却说”克里姆林宫前面也在排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