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的夺权,从禅让制的公天下摇身变为世袭制的家天下

2020-09-30 11:58:19 作者: 夏启的夺权,

中华从夏禹到夏启时代,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家天下似乎是中华民族的内心唯一可接受的制度,一直持续至近代。而赋予了历史使命实现这制度的第一人则是夏启。

三皇五帝不可考,从唐尧说起,尧舜帝所在的时期,实行公天下有其必然的原因。古时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洪水是人类的天敌。人们食不果腹,尧舜时期的帝王,不过是部落的首领,荣华富贵根本没有,每天只能殚精竭虑的想着怎样抵抗自然灾害,让部落的平民吃饱饭,穿好衣。

这样的帝王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自然平民也不会人人都想去坐在这个位置,“许由洗耳”恐怕就是出于这个考虑吧。因此那个时期的帝王一定要有与大自然抗争的本领和志向,且拥有没有荣华富贵的回报的觉悟。因此唐尧禅让于虞舜,虞舜禅让于夏禹,都是以能者居之,而自己的子女也不会有富贵的诱惑而夺权。这是其一。

尧舜时期的部落主要分为两大势力,炎黄和东夷。自蚩尤兵败以来,东夷和炎黄就处于微妙的融合关系。似乎两大势力领导人交替执政成为了一个潜规则。炎黄势力的尧帝禅让给东夷势力的舜,舜又禅让给炎黄势力的禹。

正因为如此,才平衡了两族之间的利益,使得双方和平共处。而炎黄势力的禹本欲传给东夷首领皋陶,皋陶当时人气极高,又有立法的不世之功,是即位的不二人选。然而皋陶的早死,使得人心萌动。皋陶的儿子伯益当上了东夷首领,虽伯益帮助大禹治水也有很大功劳,但是并没有皋陶那样的威望。而且正因为大禹治水,人们生活开始渐渐安定,不再每天为衣食发愁,不再居无定所,这个时候领导人的位置比起以前更加有了吸引力。夏禹和他的儿子夏启才渐渐有了私心,夏禹想传位给儿子,夏启也想坐上帝位。这是其二。

皋陶的死为夏启创造了机会,夏禹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因此重点培养自己的儿子夏启,让夏启建立自己的威望。因此夏禹死后,名义上传位给伯益,伯益效仿尧舜,避让而不授,夏启正好借机自己称帝,因为有了一定的威望,炎黄一族的人也都拥护。

益因此大怒,率领东夷攻打夏启,被夏启打败,东夷因此和炎黄分裂。夏启所统治的部落和地域也相较以前少了很多,东夷一族不再向夏启称臣。后来有虞氏的发起叛乱,夏启率领治水的军队镇压。为了拉拢其他部落,稳定人心,夏启在古均台多次宴请各部落首领,即使国家财政紧张,也不惜以此来安定局面。

夏启夺权为将来的统治内部和外部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内部有虞氏的叛乱,晚年武观之乱。外部的东夷部落,一直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再次夺权。夏启死后,太康失国,东夷首领有穷氏后羿卷土重来,可见夏启的家天下在当时是很不稳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渐渐成为了每个朝代的帝王和人民都默默遵守的规则。既然是家天下,世袭制的弊病也在第一任帝王夏启身上体现,晚年的武观之乱,子嗣的继承权问题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成为历代帝王的心病之一。

夏启的夺权,有着历史的必然。人民的安定,创造了物质条件。皋陶的早死,带来了契机。名义上是夺权,东夷的分裂,实质上则像是炎黄部落的独立而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