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吗?

2020-09-15 08:40:47 作者: 宁教我负天下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曹操,无疑是群英之中成就最杰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话题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但是提到曹操,后世普遍认为他是一个“奸雄”,先定性他是一个“奸恶之人”,然后才承认他也是一代之雄。历史上被这样公然贬损的开国之主,也就唯有此公。

曹操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言,莫过于他在误杀好友吕伯奢一家后,一边擦刀一边对陈宫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的历代读者,看到这里没有不气愤的,能把做坏事说的如此心怀坦荡理直气壮,这个人真的是坏透了。

曹操真的有这么坏吗?或者说,曹操真的是只有负人,而没有被人负过吗?如果有人辜负了曹操,下场将会如何呢?

首先说说曹操误杀吕伯奢这件事。这段疑案在《世说新语》和其他一些典籍中也有记载,但是面目都不相同。《三国演义》更是有着浓墨重彩,声情并茂的描绘:曹操逃离董卓处后,逃亡路上经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出门打酒,他的儿子在家盛情款待曹操。曹操在吕家坐了很久没见吕伯奢回来,又听到屋门外有磨刀声,以为吕家要杀掉自己去领赏,于是拔刀而起,屠尽吕家满门——然后才发现屋檐下绑着一头猪,原先的磨刀声是吕家儿子在准备杀猪。闹了个大乌龙。同行的陈宫一见误杀好人,难过的流下眼泪。曹操说,“事已至此,哭也没用,还是赶紧逃走吧!”两人刚走到路上,遇见吕伯奢打酒回来,吕老热情招呼曹操,曹操含笑答应,等他走近前,一刀也给杀了。这下陈宫不干了,原先杀人是误会,这下怎么说?曹操说:“现在不杀他,等他回家一看,我们都跑不了”。接着又说,“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描绘人物故事的功力是超一流的,这一段尤其令人如同亲见亲闻,“奸雄”的名号,也就成了板上钉钉。

可惜,这段很有可能和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曹操杀吕伯奢的事情,基本上肯定是有的,因为它出现在多部典籍中,不是孤证。那么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魏书》中说,吕伯奢的儿子见财起意,见到曹操这个流窜犯居然还有骏马和钱财,于是想要打劫一番,曹操为了自保才不得不杀人,属于正当防卫;《世说新语》则说,吕伯奢的家人打算款待曹操,但是言语间出了误会,曹操以为他们要抓自己去官府,于是拔剑杀人,脱身逃走。

其实更为可信的,是《世说新语》的说法。

众所周知,曹操性格多疑,当时又是逃亡期间,还曾经被捉过一次,差点性命不保。这时的曹操,说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悬赏的通告贴满城墙,曹操原本就看谁都像是要捉自己去领赏的,这时又和吕家在沟通上出了问题,估计是曹操要走,吕家不让,一定要他留下来喝酒——一番拉拉扯扯,越来越疑心的曹操当然着急脱身为上,你再不让我走,我就只好不客气了。

至于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原话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这里的“人”是特指,就是指吕伯奢一个人,意思是说在我分不清你到底是好是坏的情况下,宁可把你当坏人,以免自己再次身陷囹圄了。只是就事论事。

小说家言,曲笔如刀,几个字一改,顿时曹操从本质上变成了坏人。

我们现在来看看曾经负过曹操的几个人,都是被曹操怎样对待的。

毕谌是东平名士,他因为拥护曹操,又有政功,被曹操任命为别驾从事,也就是仅次于刺史的高官。张邈反叛后投靠吕布,还抓走了毕谌的母亲和妻子儿女。曹操知道后就和毕谌告别,说:“您的母亲在叛贼那里,您可以到张邈那里去。” 毕谌向曹操磕头致谢,说:“我对您没有二心,也不会因此离去。”曹操被他感动得流下眼泪。谁知一离开曹操营帐,毕谌就出尔反尔,逃回了东平,和张邈吕布一起对抗曹操。后来曹操打败吕布,抓到了毕谌。大家都以为毕谌欺骗了曹操,这下死定了。谁知曹操却说:“孝敬父母的人,自然也会忠于君主。这正是我需要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为鲁国的国相。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