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记忆|各县参战民兵“土”法上马 打石夯 炒炸药

2020-09-17 18:22:29 作者: 太焦记忆|各

垒砌挡墙时,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缺少支架。挡墙越往上部越高,石头越送不上去,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民兵们采用堆土法,循着挡墙不断堆土,把土堆成斜坡,方便了往挡墙上部运送石头。三国时,诸葛亮有次攻城时,用的就是堆土造坡法,想不到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战备铁路会战中,又出现了堆土造坡法的翻版。

施工进入了大会战阶段,木料供不应求,工地上急需拉土的平车。晋城民兵团将各连队的“小能人”组织起来,在武乡当地办起19个铁木修配厂。他们土法上马,组织人员到当地乡村收购回废铁后重新冶炼,浇铸了许多简易的铁箍圈又砍伐木材自制平车架,半个来月就制作了350多辆平车,基本满足了施工所需。如果搁今天,可以算得上是一种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拉土夯垫路基,土质发湿。装得少了,不好看;装得多了,如不拍实,就会洒在路上。但拍的过实,倒土时则倒不净土,还需浪费人工往下铲。河西公社民兵常小科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怎样才能节省人力呢?一天,他牺牲工后休息时间,从河滩里挖回一车大树根。

第二天清晨,民兵们上工时,看到一块块挡板插在了每个平车的后帮上。原来,常小科昨天夜晚整整忙活了大半夜,连夜加班制作了三十多付平车挡板。有了这“快速卸土板”,每次拉土时就可装满。到了地点后,一抽挡板,把平车往起一掀,满车的湿土一下子就都倒干净了。

简单的原理,简单的插板,解决了装车不满倒车不快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工效。铁战民兵中,像常小科这样的发明家还真不少呢。

铁三局三处四段修筑牛晶坪隧道时,由于场地狭窄,出渣进度较慢。配合施工的民兵提议采取“地老虎”扒洞的办法。前面专人扒渣石,后面跟着接力倒送,形成了扒石运渣“一条龙”,缩短了用罐车一趟趟运送渣石的间隙。

垒砌挡墙需要用吊锤吊线,以保证墙体不歪不斜。当时正处物质紧缺年代,就连普通的吊锤也很难买下。榆社民兵便从附近村里借来秤砣,利用秤砣的垂吊原理,同样达到了吊线取直的效果。老民兵万福如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一脸自豪: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民兵们小材巧用,劣材选用,修旧利废,物尽其用,真正为工地节省了大笔资金和材料。”

以今天的眼光回看,当时技术含量颇高的太焦铁路修建工程,正是用这样一个个的“土”办法“催”出来的。

与困难搏击,唯创新者赢,唯敢闻者进。靠着各种各样的“土办法”,老区各县民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等待,不依赖,不当伸手派,遇到难题想办法,遇到顽症“放大招”,有效解决了施工现场许多的技术和生产难题,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3202”工程期到必成。

正像当时工地上流传的那句口号: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想革命化,赛过机械化!

(本文由《太焦记忆》作者曹俊授权发表 编辑: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