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被曹操挟持,情急之下喊出一句话来,曹操听后汗流浃背

2020-09-21 10:51:03 作者: 汉献帝被曹操

由此可见,曹操在迎奉天子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处境依旧艰难。为了保证自己的计划能缓步发展,曹操不得不向汉献帝认怂。就连老大哥袁绍,曹操也是恭恭敬敬地对待。《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记载:“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汉献帝开始封曹操为大将军,而老大哥袁绍为太尉。后者听闻表示不满,于是曹操赶紧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这件事,倒是与曹操向汉献帝认怂有异曲同工之妙。

诚然,曹操早期是有些心酸,但与他人不同的是,曹操这位枭雄能屈能伸,懂得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当初曹操欲迎奉天子时,董承便表示拒绝。故而曹操的实力逐渐壮大以后,董承的动作也越来越明显。

不少人觉得董承是一位忠臣,他帮助汉献帝笼络一批大臣,意图谋诛曹操。但在笔者看来,董承也非常渴望权力。《资治通鉴》对于这一点看得很透彻,司马光说道:“韩暹矜功专恣,董承患之,因潜召操。”

司马光认为,曹操能顺利迎奉天子,不单单是董昭的帮忙,也有董承的支持。

另有《后汉书·献帝纪》中提到:“(伏)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可以看出,董承倘若真的完全忠心于汉室,他不会对伏皇后如此无礼。汉献帝也是聪明人,他利用董承与曹操的分庭抗礼,寻求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也是他的帝王心术。

于是,才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汉献帝一身呵斥,曹操惊吓不已。但这次认怂事件,也让曹操这位枭雄更加奋发。后来曹操掌控汉献帝的标志性事件,便是衣带诏计划的流产。《资治通鉴》中说:“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司马光写下这句话,取材于《后汉书》,但他却多加了一个“称”字。也就是说,他认为是董承自作主张,以汉献帝名义暗中联络群臣。显然,这是董承见曹操势大,担心后者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很不幸,曹操的实力已经远超他的强大,所以董承事败身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衣带诏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等枭雄,早已是实力大增。他摩拳擦掌,准备与袁绍进行正面对抗。因此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加强对汉献帝的统治。董承的动作正是一个借口,让曹操趁此发难,一举扫清后宫中的所有不稳定因素。

《三国演义》为董承安排了一个汉献帝老丈人的身份,从而为董承的动作寻了一个借口。不过在正史记载中,曹操才是汉献帝的老丈人。建安十八年(213年)七月,曹操一口气将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这件事,同样是曹操加强对汉献帝控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在两个月之前,曹操进封魏公,他的政治地位已经如日中天,与魏王只差一步之遥。

看过这篇文章各位是否有感触呢?这段历史若不仔细品读,还真的发现不了汉献帝、曹操、董承等人之间是如何角逐的呢。

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历史著作,尤其是《资治通鉴》。

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就像文中所讲那般,《资治通鉴》对于历史的解读非常透彻,十分利于读者理解,并且吸收古人背后的智慧,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我们可以将古人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在为人处世中就能变得老练稳重,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行。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此书编著团队都是著名的国学教授,因此这本书的质量还是非常有保障的。并且在翻译的时候,团队还遵守“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这一要求,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