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思想界的“自由”“爱国”与“个人”

2020-09-22 14:09:14 作者: 战后日本思想

老一辈自由主义者

战后初期,言论界既出现了恢复道义、民主化的主张,也出现了文化国家论的观点。而文化国家论的旗手,则是重返言论界的战前“文化人”。曾被军部镇压的“文化人”,以重视“文化”的文化国家论为重返言论界的宣言。

重返言论界的“文化人”中,也包括因“世界史哲学”成为战时明星的京都学派哲学家。但他们因其在战时的活动失去了读者的信任。原学生兵梅原猛说道:“自己不面对死亡却向他人诠释死亡,难道不是欺诈行为吗?”他还说,复员后“简直无法忍受对我们诠释死亡的哲学家们”。而这些“文化人”最终都被开除公职。

复归的“文化人”中还有一个群体,就是战前的“自由主义者”们。战败之初,通过岩波书店老板岩波茂雄的人脉,以安倍能成、和辻哲郎、谷川彻三、志贺直哉、武者小路实笃、山木有三、田中耕太郎等人为中心,加上石桥湛山、小泉信三、铃木大拙、柳宗悦、大内兵卫等人组成了“同心会”。作为同心会的会刊,《世界》杂志于1945年12月创刊。

当时,马克思主义派系激进杂志偏多,而《世界》被认为是稳健且有教养的杂志,被形容为“像金纽扣似的秀才型杂志”、“保守党左派杂志”。从同心会成员来看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但这种状态并不长久。编辑委员中不少成员是社会主义的共鸣者,而主编吉野源三郎则希望创办一个超越同心会的杂志。

然而,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们要想转变思想并非易事。《世界》创刊号的卷首文章由安倍能成执笔,其内容也只是诸如批判战时道德下降、提倡重建“道义”等老生常谈。不过,这篇文章被占领军删减了两处,并因文中惋惜撤除军备及丧失殖民地,编辑委员会要求安倍脱离同心会。

如前所述,安倍与和辻哲郎、谷川彻三一起参加过海军主办的思想座谈会。曾任京城帝国大学教授的安倍,在1942年的座谈会上,提倡防止日本人与朝鲜人混血,认为“只要日本一步步控制住满洲的话,就可以统治夹在满洲与日本之间的朝鲜”。另外,安倍认为,“大东亚共荣圈”的教育,“没有必要用简单的人道主义来姑息当地居民”,“必须引导他们为日本的利益而做出贡献”。和辻也在该座谈会上做了相同主旨的报告。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安倍会在文章中对日本丧失殖民地表示惋惜。

使这种问题进一步表面化的,是1946年第4期《世界》上刊载的津田左右吉的文章《建国与万世一系的思想》。津田战前专注于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他的著作又在二战时因违反出版法被禁止出版。因此,津田作为抵抗镇压的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受到很高评价。编辑委员期待津田能提供批判皇国史观的论文,而津田却寄来拥护天皇、批判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论文。

蔑视朝鲜、拥护天皇、反共等,是这一代“自由主义者”的共同倾向。如第三章所述,和辻哲郎、田中耕太郎等指出如果废除天皇制,没有自治能力的国民将陷入混乱。清泽也一样,他们在战时对军部持批判态度,战后却显露出拥护天皇和反对日本共产党的一面。

编辑部收到津田的文章后,大多数编辑都反对刊载该文。主编吉野找羽仁五郎商量时,羽仁说:“刊登这样的文章,一旦发生革命我们都得上断头台。”不得已,吉野最终决定,将编辑部写给津田的长篇“忠告”,与他的文章一起刊登。

在这次风波之后,刊载于《世界》第5期卷首的是丸山真男的《超国家主义的逻辑和心理》一文。当时年仅32岁的丸山,虽说是东京大学副教授,但也只是毫不知名的青年,他的文章可以说是破格采用。

但是,丸山的文章所引起的反响超出预料。因物资匮乏,当时报幅减半、仅有正反两页的《朝日新闻》,却在杂志评论一栏对丸山的文章大加赞赏:“守旧的言论界终于刮来新风”,“虽然很年轻,论文却颇具价值,是一种新样式”。该文尤其引起了从军队复员的年轻读者的共鸣。同心会成员所写的文章大都是像大正教养主义似的启蒙文化论,因此可以想象丸山文章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以此为契机,《世界》的执笔者转向年轻人。从1948年起,由吉野发起组成“和平问题谈话会”(最初称“和平问题讨论会”),《世界》杂志上开始发表有关和平问题及媾和问题的声明,而津田左右吉与田中美知太郎被排除在外。“和平问题谈话会”起初推举安倍能成为会长,之后渐渐转由以丸山真男为首的年轻人管理。在这种状况下,同心会最终脱离《世界》,于1948年7月创办杂志《心》。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